根據我市現代農業生產特點和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從有利于支持設施農業和規模化糧食生產、規范用地管理出發,將設施農用地具體劃分為生產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以及配套設施用地。
(一)進一步明確生產設施用地。生產設施用地是指在設施農業項目區域直接用于農產品生產的設施用地。
包括:
1、工廠化作物栽培中有鋼架結構的玻璃或PC板連棟溫室用地等;
2、規模化養殖中畜禽蠶舍(含場區內通道、給排水設施)、畜禽有機物處置、引種隔離等生產設施及綠化隔離帶用地;
3、水產養殖池塘、工廠化養殖池和進排水渠道等水產養殖的生產設施用地;
4、菌種與菌包(菌棒)生產與培育、出菇場所(棚、房)等食用菌生產設施用地;
5、育種育苗場所,簡易的生產看護房(單層,小于15平方米)用地等。
(二)合理確定附屬設施用地。附屬設施用地是指直接用于設施農業項目的輔助生產的設施用地。
包括:
1、設施農業生產中必需配套的檢驗檢疫監測、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等技術設施以及必需配套的水肥一體化灌溉、水泵配電等管理用房用地;
2、設施農業生產中必需配套的畜禽養殖糞便、污水、栽培后廢料等廢棄物收集、存儲、處理等環保設施用地,水產養殖尾水生態化處理池和設施用地,生物質(有機)肥料生產設施用地;
3、設施農業生產中所必需的設備、原料、農產品臨時存儲、產品分級處理場所(含加工、包裝、晾曬、烘干等)、小型冷庫(保鮮儲藏)用地農資和農機具(含漁業機械)臨時存放場所,符合“農村道路”規定的場內道路等用地。
(三)嚴格確定配套設施用地。配套設施用地是指由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從事規模化糧食生產所必需的配套設施用地。
包括:
晾曬場、糧食烘干設施、糧食和農資臨時存放場所、大型農機具臨時存放及維護保養場所等用地。
要準確理解、嚴格掌握設施農用地內涵,嚴禁隨意擴大范圍。經營性糧食存儲、加工和農機農資存放、維修場所;以農業為依托的休閑觀光度假場所、各類莊園、酒莊、農家樂;各類農業園區中涉及餐飲、住宿、會議、大型停車場、工廠化農產品加工、展銷等永久性用地,不屬于設施農用地范圍,應依法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普通塑料大棚、地膜覆蓋等生產設施用地保持原地類地貌、未固化耕作層的,不屬于本辦法規定的設施農用地,不需要辦理設施農用地備案手續。
(一)設施農用地按農用地管理。
生產設施、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用地直接用于或者服務于農業生產,其性質屬于農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生產結束后,經營者需按《土地復墾條例》及《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等相關規定進行復墾,占用的耕地的應復墾為耕地,不計入耕地減少考核,縣級國土部門在年度土地變更調查中需予以標注,建立專門臺賬管理。
非農建設占用設施農用地的,應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農業設施興建之前為耕地的,非農建設單位還應依法履行耕地占補平衡義務。
(二)嚴格控制設施農用地規模。
按照嚴格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原則,結合我市農業生產實際,具體確定如下:
1、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工廠化作物栽培、規模化食用菌生產的,附屬設施用地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的5%以內,最多不超過10畝;規模化種植的附屬設施用地原則上控制在種植面積的1.5%以內,山地種植基地生產的附屬設施用地控制在上述標準的1.2%以內,最多不超過7畝;規模化畜禽蠶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7%以內,其中,規模化養牛羊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比例控制在10%以內,但最多不超過15畝(其中養蠶附屬設施用地最多不超過5畝);水產養殖的附屬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項目用地規模7%以內,但最多不超過10畝。
2、配套設施用地規模。50畝以上500畝以下的規模化糧食生產的配套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種植面積的0.6%以內,最多不超過3畝;超過上述種植面積的,配套設施用地面積可適當擴大,但最多不超過10畝。對為糧食生產提供農機、植保等作業服務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其糧食烘干庫房和農機(具)庫棚設施用地按照實際擁有農機具數量情況合理確定,在配套設施用地規模內最多不超過70%。
(三)積極開展生態循環農業設施用地試點。
在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糧食產區,探索培育農牧結合模式等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設施用地試點。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按照每150畝左右耕地配套占地2~3畝、存欄生豬500頭左右的適度規模養殖場(其他畜禽可按畜禽排泄物產生量換算規模),實現畜禽排泄物零排放和資源化利用。納入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的各類畜禽蠶養殖、水產養殖也可按照一定生態消納比例在耕地上建設設施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生態循環水平。
(四)鼓勵集中興建公共設施。
要因地制宜鼓勵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設施農業和規模化糧食生產發展過程中,互相聯合或者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興建糧食倉儲烘干、晾曬場、農機庫棚等設施,提高農業設施使用效率,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五)引導農業設施建設合理選址。
要根據農業發展規劃、產業布局、農業生產計劃,結合永久性基本農田劃定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工作,合理規劃布局設施農用地,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預留設施農用地發展空間。要積極引導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農業生產經營者盡量利用未利用地、荒山荒坡等非耕地或質量較差的土地發展設施農業,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原則上不得占用基本農田。確需占用耕地的,通過采取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架空或預制板鋪面隔離等工程技術措施,盡量減少對耕作層的破壞。
對于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區內的設施農業建設、從事規模化糧食生產涉及的配套設施建設、各類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設施用地,如選址確定難以安排在其他地類上、無法避占基本農田的,應經縣級國土資源部門會同農業部門組織論證,確需占用的,在補劃同等數量質量的基本農田后可以占用。
(六)保障必要的建設用地。
要認真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的意見》(皖政〔2016〕1號),將不低于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總量的2%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輔助配套設施建設,實行指標單列,不得調作他用。對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區及農產品加工企業、休閑農業需要建設永久性設施的,要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并在土地利用總地規劃中適當予以預留。
設施農用地實行備案管理,國土資源、農業部門要規范農用地的備案內容與條件,對設施農用地主體準入、受理條件、備案材料、備案流程和審核內容進行固化。
(一)簽訂用地協議。從事設施農業建設的經營者應在用地前制定設施建設方案,明確項目名稱、建設地點、設施類型和用途、數量、標準和用地規模等,與當地鄉鎮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協商土地使用年限、土地用途、土地復墾要求及時限、土地交還和違約責任等內容,與土地所有權人就建設方案充分溝通,達成一致意見。鄉鎮政府要充分發揮管理作用,做好建設方案和土地使用條件的公告工作,公告時間不少于10天,在公告結束無異議后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者簽訂三方用地協議,規范用地行為。
(二)履行復墾責任。用地協議簽訂時,經營者要按照《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第十六條的規定,預存土地復墾費用。生產結束后,經營者應按《土地復墾條例》及《土地復墾條例實施辦法》的規定進行土地復墾,占用耕地的應復墾為耕地。復墾驗收合格的,退還土地復墾費用;經營者不復墾或復墾驗收中經整改仍不合格的,收繳預存的土地復墾費用,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代為復墾或組織鄉鎮人民政府復墾。
(三)用地備案管理。用地協議簽訂后,鄉鎮政府要及時將用地協議與農業設施建設方案報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農業部門備案,不符合設施農用地有關規定的不得動工建設。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農業部門根據各自職能及時核實備案信息。發現存在選址不合理、附屬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用地超過規定面積、缺少土地復墾協議內容,以及將非農建設用地以設施農用地名義備案等問題的;項目設立不符合當地農業發展規劃布局、建設內容不符合設施農業經營和規模化糧食生產要求、附屬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不符合有關技術標準,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符合有關規定的,分別在15個工作日內告知鄉鎮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經營者,由鄉鎮政府督促糾正;逾期未告知的,視為同意備案。
縣級國土資源和農業部門應按月將本地設施農用地備案信息向市國土資源和農業部門報備,由市國土資源和農業部門向省國土資源廳和省農委報備。
(一)公開設施農用地管理政策。
在設施農業建設過程中,縣級國土資源部門和農業部門應加強工作透明度,主動服務、加強指導、簡化程序,取消設施農用地管理過程中各種不合理收費,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促進設施農業健康發展。要通過政府或部門網站及其他形式,國土資源部門主動公開設施農用地分類與用地規模標準、相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本農田保護、土地復墾、用地協議簽訂與備案等有關規定要求;農業部門主動公開行業發展政策與規劃、設施類型和建設標準、農業環境保護、疫病防控等相關規定要求,以便設施農業經營者查詢與了解有關政策規定。
(二)加強設施農用地監管。
要將設施農用地納入國土資源部門、農業部門和鄉鎮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強監督,建立制度,分工合作,形成聯動工作機制。縣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設施農用地的實施跟蹤,監督設施農用地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復墾,如實開展土地變更調查和臺帳登記工作;縣農業部門要加強對設施農業建設和經營行為的日常監管,做好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鄉鎮政府要落實屬地管理主體責任,負責監督經營者按照協議約定具體實施農業設施建設,落實土地復墾責任,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做好土地承包合同變更。設施農業經營主體發生變更的,應按要求重新簽訂用地協議,并重新申請報備。
(三)嚴格設施農用地執法。
從事設施農業和規模化糧食生產的,經營者必須按照協議約定使用土地,確保農地農用。設施農用地不得改變土地用途,禁止擅自或變相將設施農用地用于其他非農建設;不得超過用地標準,禁止擅自擴大設施用地規模或通過分次申報用地變相擴大設施用地規模;不得改變直接從事或服務于農業生產的設施性質,禁止擅自將設施用于其他經營。
縣級國土資源和農業部門要依據職能加強日常執法巡查,對不符合規定要求開展設施建設和使用土地的,做到早發現、早制止、早報告、早查處。對于擅自或變相將設施農用地用于其他非農建設的,應依法依規嚴肅查處;擅自擴大附屬設施用地規模或通過分次申報用地變相擴大設施用地規模,擅自改變農業生產設施性質用于其他經營的,應及時制止、責令限期糾正,并依法依規追究有關人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