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農辦主任唐仁健等:萬變不離其宗:打造“股份農民” ——貴州六盤水“三變”改革調研



        前不久,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同志帶領中央農辦趙陽、何予平、王賓、王茂林幾位同志,圍繞新形勢下如何激活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就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改革情況,到貴州省六盤水市作了調研,形成此篇調研報告。



     


 前不久,我們赴貴州省六盤水市就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調研組先后到了鐘山區月照養生谷、大河鎮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水城縣米籮鎮獼猴桃產業示范園區、玉舍鎮海坪彝寨易地扶貧搬遷點,同各級領導、鄉村干部、農民群眾、企業經營者進行了交流座談。

通過調研,我們總的感受是:六盤水市“三變”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股份農民”,通過集體資源調動政府資源、政府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雙輪驅動”,有效活化了要素資源,實現了“產業連體”“股權連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具有典型的制度創新意義。


一、窮則思變,“五難”孕育“三變”

  

  六盤水地處貴州西部烏蒙山腹地,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溝深,耕地零碎,生態脆弱,農業條件惡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在“四化同步”進程中怎么補齊農業短板,在西部貧困山區用什么路徑推進精準扶貧,在喀斯特山地條件下怎么發展現代農業,在經濟社會轉型中怎樣構建激發弱勢群體潛能和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的制度體系,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怎么構建先富帶后富的制度機制,這五個現實問題,成為擺在六盤水面前的時代難題。

窮則思變。圍繞著這“五難”,六盤水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其總體思路是: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產業發展平臺;通過股份制改革盤活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以股權為紐帶整合農村、政府和社會的各種資源要素注入產業發展平臺,形成推進產業發展強大聚力合力,提高組織程度,發揮規模優勢,既壯大集體經濟,更促進農民增收。

具體而言,資源變資產,就是村集體將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資源要素,通過入股等方式加以盤活。資金變股金,就是在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等,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類經營主體,享有股份權利。農民變股東,就是農民將個人的資源、資產、資金、技術等,入股到經營主體,成為股東、參與分紅。

此外,六盤水在基層創造實踐中,還將“三變”擴展為“三變+特色農業”“三變+鄉村旅游”等12種模式和土地股、自然風光股等12種股權形式。在那些深入開展“三變”改革的地區,可以說是無物不股:能產生價值的資源資產都探索入股;無奇不股:氣候資源、民俗資源、村落資源、古樹資源等都能入股;無事不股:干事創業首先想到用股份形式來干;無人不股:每個農民、貧困戶都可以成為股東。“三變”改革面寬度深涉眾廣,已成為六盤水農村改革的靚麗風景線。

二、變則通,“三變”惠及“三農”

 

    思路一變天地寬。“三變”改革蝶變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六盤水沉睡的資源活了起來,分散的資金聚了起來,增收的渠道多了起來,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起來。

一是激活了農村各類要素資源。六盤水市“三變”改革全面覆蓋66個鄉鎮,17個社區(街道)、881個行政村。共有51.48萬畝集體土地經營權、28.92萬畝“四荒地”經營權、68.3萬平方米水域使用權、5.86萬平方米房屋所有權入股;整合財政資金6.6億元,撬動村級集體資金1.25億元、農民分散資金4.28億元、社會資金45.71億元入股;38.89萬戶農民變為股東,入股農民達128.25萬人(其中貧困戶11.16萬戶33.17萬人);集中打造產業平臺656個,其中企業263個、合作社333個、農家旅館和農家樂等60個,29.5萬農民在產業平臺務工。“三變”改革盤活了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人力資本,有效破解了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和資金短缺問題。海坪彝族風情區是用351畝荒地打造出來的。海坪村委會用351畝荒山入股,其中村委會及村民占30%,景區管委會占70%,2015年進行了紅利分成,村委會分了150萬元,其中50%分配給群眾,共有180戶780名村民,人均達960元。原本顆粒無收的荒山,變成了一片風景優美的度假村。

二是加速了農業結構深度調整。通過“三變”改革,推動了農業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發展,培育了一批種養、加工、冷鏈、物流等農業龍頭企業和特色農產品,促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發展實現了由傳統向現代轉變、自給向市場轉變、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農業增加值從2013年58.06億元提高到2015年114.51億元,增速連續兩年全省第一。大力實施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建成458.75萬畝獼猴桃、刺梨、核桃、茶葉、人參果等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基地,產值達75.68億元,2013年至今糧經比從51∶49調整為36∶64;森林覆蓋率從43.3%提高到49.77%,林業產值從30億元增加到100億元。

三是創新了產業精準扶貧模式。“三變”改革改變了過去點對點的扶貧模式,把貧困群眾與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有機連接起來,放大了貧困群眾狹隘的生產空間、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2014年至今,“三變”改革已直接帶動22萬貧困群眾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3.52%下降到15.67%。鐘山區通過“三變+旅游+扶貧”創新扶貧模式,對全區228個自然村寨實施“1+N”提檔升級,建設最美“五園”,旅游公司與農戶簽訂改造協議,公司按10萬元/戶出資改造,農戶拿出部分房間作為農家客棧由公司統一經營。我們走進月照社區雙洞村,映入眼簾的是嶄新的一排排三層小樓,一層居住著異地搬遷扶貧的農戶,二層、三層用來做農家樂經營,園區配套極為齊全,實現了村寨變景區、農舍變旅館、農民變導游。

四是壯大了新型集體經濟實力。2014-2015兩年全市共消除“空殼村”548個,實現了“空殼村”全面消除。2015年村集體收入最高的達1031萬元,最低的為5萬元,村集體經濟積累達2.4億元。鐘山區充分發揮平臺公司的融資優勢,由區扶貧旅游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按照“投融建借用還一體化”的原則,向農業發展銀行、農商行等融資貸款100億元,投資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布局產業業態,并通過收儲、開發、利用閑置土地回收投資成本。村集體將集體林權、水權、土地經營權等折價入股到區扶貧旅游文化投資公司,擴充公司資產,村集體與公司按3∶7占股分成,既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又提升了公司融資能力。

五是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2015年,全市農民股東年人均分紅1200元以上,在產業平臺上務工的農民年人均增加工資性收益1.2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6015元增長到7522元,年均增速11.83%。2016上半年,六盤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達9.8%,快于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水城米籮俄戛村的王順友,這些年來,他的身份和收入也可謂經歷了“三變”。第一變,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享有種植收益,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改革開放實行包產到戶,王順友擁有了自己的4.8畝承包地,2012年以前主要種玉米和洋芋,年種植收益收入不到2500元。第二變,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享有“土地租金+務工收益”,是“‘地主’+職業農民”。2013年潤永恒公司在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資轉型政策引領下,在米籮俄戛村投資建設獼猴桃種植基地,流轉了王順友家的地,同時他還作為雇傭工人參加勞動,王順友得到了土地租金和務工收益雙重報酬。但由于潤永恒公司沒有把老百姓的利益鏈接到產業中,老百姓出工不出力,種植下去苗木存活率極低,死了90%以上,公司損失了800萬元。第三變,入股潤永恒公司,享有“土地租金+務工收益+股權收益”,是“‘地主’+職業農民+股份農民”。2014年“三變”改革以來,王順友又有了一個新身份——“股份農民”。他一方面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到潤永恒公司種植獼猴桃,合同期限20年,第一個5年獲得每年每畝600元的保底分紅(即土地流轉費),第二個5年獲得每年每畝1300元分紅,第三個5年獲得每年每畝2000元分紅,第四個5年獲得每年每畝2500元分紅;另一方面又以技術入股,除每年獲保底工資4.8萬元以外,還獲得技術入股分紅0.2萬元,2015年王順友總收入達5.29萬元,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三、“三變”改革引發的“五點啟示”

   

  “三變”改革試驗將市場機制和資本運作模式引入農村,農民從傳統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鄉村各類生產要素活化起來,其啟示豐富而深刻。

第一,“活化要素”是推動“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根本前提。六盤水通過探索將優質的氣候資源、生態資源以及技術技藝等以股份化形式納入“三變”體系,活化了農村各類要素資源,成為推動“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轉換器”,是“一無所有”到“無中生有”的“點金術”。這些經驗讓我們感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不僅可以發生在經營性資產量大的發達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城市郊區;在擁有豐富自然資源但資金短缺、經營主體不完善的西部地區、廣大農區,同樣完全有條件做好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篇大文章,同樣可以釋放產權制度改革的紅利。

第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是引導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六盤水瞄準水電路網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這一突出短板,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投入力度,為“三變”改革的產業支撐創造了良好發展環境。大河鎮到下扒瓦沿線涉及兩個縣區4個鎮鄉9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寨,覆蓋23167人,其中貧困人口2938人。該區域山水獨特,旅游資源豐富,適宜產業發展,但由于地勢險要,交通閉塞,長期以來發展緩慢,貧困面較大。為喚醒沿線長期沉睡的旅游資源,打破產業發展的瓶頸,鐘山區按照“三變+基礎設施+扶貧”的思路,修建大河至下扒瓦公路,工程概算總投資4.28億元,于2016年7月建成通車,實現大河現代農業觀光園與月照養生谷景區互聯互通,沿線旅游產業很快興旺起來,讓出行之路成為了扶貧的“財氣之路”、旅游的“人氣之路”、百姓的“福氣之路”。

第三,搭好投融資平臺是解決“錢從哪來”的有效途徑。六盤水的“三變”到處都有投融資平臺的影子,主要運作方式是,政府把規范合規的投融資平臺規劃好搭建好,把基礎設施建設好,把產業業態發展好,再引入融資企業和經營主體,引導成立各種合作社,帶動農戶入股參與發展產業,這就是六盤水創造的“集體資源調動政府資源,政府資源撬動社會資源”的機制和經驗。在這種創新中,政府是農村資源和社會資本的“雙面膠”,既主動對接農村資源,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又搭建投融資平臺,打造投資價值洼地,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三變”把千家萬戶匯集到平臺上,把各方資金歸集到平臺上,把區域資源調集到平臺上,打造了“平臺經濟”,形成了多個舞臺共演一出“三變”好戲的生動局面。我們認為,這種投融資平臺將集體、政府和社會資源捆綁起來,形成了“鯰魚效應”,攪動了農業農村發展一池春水。

第四,聚焦優勢特色產業是做大“三變”蛋糕的物質保障。近年來,六盤水注重把“山地劣勢”轉變為“山地優勢”,把成長空間大、最有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做實成產能,實現了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最大化。六盤水打造的產業平臺主要涉及獼猴桃、茶葉、核桃、刺梨等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和相關加工業,涵蓋了種植、養殖、加工、流通、旅游等多個領域。調研發現,每一個案例都有至少一個經營主體,每一經營主體都要依托當地主導產業。我們感到,“三變”改革股份是核心,產業是支撐,沒有產業支撐,“三變”就沒有生命力,就不可持續。

第五,打造“股份農民”是調動農民積極性的最佳形式。六盤水“三變”改革,具體方式有很多種變法,但無論怎樣變,都萬變不離其宗,其核心就是實行“股份制合作”,讓農民擁有股份,打造“股份農民”,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實現“耕者有其股”。農民變股東這一變,從根本上變掉了農民的傳統觀念、傳統習慣、傳統身份,農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從雇工變為主人,老百姓與公司共進退、同發展,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有效破解了公司與農戶“兩張皮”的問題。這充分說明,通過股份合作打造的農民群眾和經營主體的利益共同體,不僅有外在、有形、物理的聯系,更有內在、無形、化學的聯結。調研還發現,部分地方探索把村規民約的內容納入合作社章程,用獲得股份的多少來引導村民尊老愛幼、遵紀守法。我們感到,“三變”已遠遠超越“股份合作”的經濟價值,還具有了文化價值、社會價值、道德價值、法治價值等多重深層次意義。

四、問題與建議

   

  在調研中,我們感到,六盤水的“三變”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要讓“三變”走出大山,從精致的“盆景”變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精彩“風景”、從“一花獨放”變為“百花齊放”,還面臨持續發展、權益保障、監管到位、政策配套等多方面的問題,需要在改革發展中不斷探索解決和進一步完善。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既要選準優勢產業又要強化防范體系,努力規避市場風險。“三變”改革后,農民入股公司、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影響,生產經營不可能只盈不虧。如果經營主體管理不善、嚴重虧損、資不抵債,村集體和農民不僅沒有收益,甚至還會出現負債。因此,要更加注重產業項目選擇,制定優勢產業發展規劃,選準選好那些保障系數高的盈利項目。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性保險、信用擔保、財政補貼等風險防范體系,實行有限責任制,如果企業破產,清產核資要按照股份分擔風險。

(二)既要明晰產權邊界又要進行科學估值,努力規避資金風險。要關注農村資源入股確權量化不明晰不穩固可能形成的風險,深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核實農村集體資產,抓好確權登記頒證等基礎工作。同時,目前村集體和農民的有關資源資產在折價入股過程中,缺乏權威的評估機構、成熟的評估制度、規范的評估程序及科學的評判標準,有可能被“打折”入股。今后應抓緊建立有資質的權威第三方專業評估公司,對土地、森林、山嶺、草原、荒地、水面等入股自然資源的市場價格進行科學評估,避免資產低估,這既有利于維護集體成員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防止企業和基層干部的尋租行為。

(三)既要嚴守改革底線又要加強工作監管,努力規避社會風險。“三變”改革要堅持黨的領導,堅守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決保障農民利益不受損,特別要注意避免貧困戶資產流失。要探索建立農民“優先股”,完善收入分配辦法。同時,要考慮到,農民變股東后,自身力量較弱,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不強,生產經營的知情權、決策權難以保障,很多情況下,是盈是虧、收多收少只能聽老板說了算。一旦經營出了問題,特別是企業破產、老板“跑路”之后,農民就可能無法退回股權、保障自己利益。因此,要建立健全權益保障、風險監管、審查審計等防控措施,著力堵塞漏洞,嚴防各種風險。

 來源:農民日報2016-12-3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貴州六盤水“三變”案例
農業農村部介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展情況 (2)
安徽省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
重磅文稿:中農辦韓俊——新模式新消費新業態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焦作市忠昊農業經濟合作聯社:為耕者謀利 為食者造福
凝心聚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达县| 卓资县| 台中县| 黎川县| 大姚县| 灵川县| 托克托县| 潮安县| 临漳县| 鄂州市| 彩票| 永城市| 温宿县| 甘南县| 绥宁县| 酒泉市| 大石桥市| 蕲春县| 宣汉县| 邢台市| 台北市| 集贤县| 古交市| 兴化市| 广丰县| 依兰县| 万年县| 肇东市| 常山县| 永丰县| 滕州市| 化德县| 融水| 原平市| 吕梁市| 镇原县| 白朗县| 拉孜县| 类乌齐县| 丹凤县| 红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