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從某一個意義上說,傳統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個“稻米的文化”。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神舟這一塊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死以之,他們的血汗注入中國的土壤,得到了豐碩的收成。因此,以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生活方式在傳統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及思想活動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
中國 稻 文化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家,中國稻文化堪稱博大精深。自從稻谷被古代中國人發現并栽培種植以來,就孕育了多種文化成果,從物質上的生產工具,到精神上的神話傳說、宗教、生產習俗、生活方式、生產技術乃至飲食文化等,無所不包。
稻米對中國古代文明的作用還體現在文字上。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在商朝,當時稻這個字,只有類似“臼”字的字形,后來周朝種稻較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當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風打稻,用手舂米。
至于“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點,上下三點,代表著米粒。后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于漢字的解說書《說文解字》中說到“米,穬粟實也。像禾實之形。”,后在漢字中也有將“粟米”稱為“小米”,“稻米”為“大米”。
古代皇帝每年都要祭“社稷”,社的本意是“土神”,稷的本意是“谷神”。可見稻谷對于中國傳統社會的重要影響。在我國,由稻米組成的詞語還有很多。“精”和“粹”的實意就是精選的米。
中國人大都很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這個“炎”指的就是炎帝。炎帝又被稱為“神農氏”,大約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他發明了耒耜(一種種田工具),教人們耕種五谷,遍嘗百草,發明醫藥等,與軒轅黃帝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當然,在飲食等方面,稻米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如長江流域的居民,大多以稻米為主食,他們用稻米為原料,發明了粽子、元宵、米粉、年糕、清明團子、發糕等大量的食物品種,并賦予了不同的內涵。
2
稻谷之路媲美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早已為世人熟知,另一個對人類生存起到了更大貢獻作用的“稻谷之路”卻不為人所知。
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于6000多年前發明后,就源源不斷地向世界傳播了:公元前15世紀,印度從中國獲得了水稻栽培技術;公元2世紀,尼羅河平原開始用上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世界三大文明古國用中國的水稻栽培技術有效地解決了糧食短缺的狀況,在此基礎上,幾大文明古國開始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可以說,水稻的栽培和傳播對于人類大眾的生存和繁衍,其意義遠遠高于絲綢之路。因為,絲綢之路交流的都是當時生活文化的高級物品,跟老百姓日常生活關系不大,它是一條‘貴族之路’,而‘稻谷之路’則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條‘生命之路’!
大稻谷之路的傳播下,稻米這種曾經可望而不可及的食物,變得人人唾手可得。現在,稻米已成為全球30多個國家的主食,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僅在亞洲,就有20億人從大米及大米產品中攝取60%--70%的熱量和20%的蛋白質。
而伴隨著“稻谷之路”的,是中國悄悄傳播開來的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今天,日本學術界均把稻文化看作是其文化發展的基礎。“除了日本,深受中國稻谷文化”影響的還包括亞洲許多地方。
3
中國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其中,憑借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科學的種植技術和上乘的稻米品質,2016年,寶坻水稻申遺邁出關鍵一步,計劃申報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以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激揚向上的活力維系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歷史綿延不斷,這是中國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是我國在世界上引以為榮的寶貴財富,所以我們應當視其為傳家寶,世世代代傳承并光大下去。
明天,@生態海泉 頻道繼續稻花香里說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