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第一句話就說:“太極拳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按照陰陽學說,無極就是“無”的頂端,就是什么都沒有。這個詞被王宗岳用在拳論了的第一句話是想說明太極拳的功夫是從“無”開始的,那么這個“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認為在太極拳中這個“無”就是“松(沉)”。通過勤加練習,在“無極”——即“松沉”中生出“太極”,也符合道家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我認為練太極拳要從“松(沉)”開始,而不是有些老師甚至大師級的老師所說的:太極拳的松是寶貴的,是幾十年追求的目標,剛入門的人不能從松開始練起,要從剛開始練起。其實單純的松是最容易做到的,通過無極樁、拳架定樁等樁功的練習,很快就能松沉下來,把身上的勁松到腳底,也就是所謂的落地生根;太極拳的松之所以難,是在整個套路的運動過程中始終保持松沉的狀態很難,大家都有體會,本來站樁松的可以了,但稍一動,就又緊了;整個套路中始終保持松沉的狀態需要長時間的大量練習,需要通過一個式子一個式子的松沉練習與體會方能逐漸達到。只有在松沉中才能體會到“節節貫穿,上下相隨”,才能體會“一(即無)生二(即陰陽)”,即從“無”中生出“太極”來。所以我們要從靜態的“松沉”中練到動態的“松沉”,而不是由“剛”練到松沉,否則就違反了拳理。
但太極拳的“松”不是目的——我接觸過幾個練太極拳的,練拳達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都有,手上松的一點力氣都沒有,但我稍加力他就往后退,沒有勁的變化,也沒有掤勁,更不用說來反制我了,這不是松而是典型的懈了,是對“松”的天大的誤解。當然緊也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松或緊達到另外一個目的——也就是王宗岳在下面的文字中說的:“陰陽互化,方為懂勁”,也正是道家的“三生萬物”,這個“萬物”就是遇敵時的無窮變化。只有懂得陰陽互相轉換才是懂勁,只有陰陽相互轉換才是最重要的,不懂這個變換就會永遠受制于人,“陰陽互化”直至“階及神明”才是我輩畢生追求的目標。
這個陰陽互化是怎么互化的呢?我們可以引用陳鑫的一句話來解說,這也是洪老先輩非常注重推崇的一句話:“太極拳,纏法也”。也就是說只有通過運用纏法,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變化的目的,“方為懂勁”。所以我認為“太極”就是古時說的陰陽,現代說的虛實和剛柔,他們之間的相互變化是通過纏法來實現的!即:纏法乃是極拳的核心,是樞紐,正是纏法將太極拳的陰陽、虛實、剛柔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對立統一體!正如陳鑫言:“太極拳纏絲法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需要說明的是:懂得“陰陽互化”,不是指大腦懂,而是身體懂!大腦懂,仍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只有身體本身也懂了,才是真正懂的太極了!
那么這里又有一個新的問題,我們知道了“虛實變化”是通過纏法實現的,那么太極拳為何要有虛實變化呢?這其實和太極拳的實用性分不開,太極拳實用時不像其他拳術的先發制人,而是以靜制動。我認為虛即是引,是避開對方力的鋒芒;實即為攻,攻擊對方力的薄弱環節,即“引進落空,合即出”,這也兵法上所說的:避其鋒芒,擊其惰歸,也是洪老先輩所說的:收發同時。也就是說虛實的變化是根據對方的來勢而定的,而不是自己隨意變化的。
從拳理上明白了這些道理,在初練拳時就不會有:到底是先松,還是先緊,松到什么程度,緊到什么程度;太極拳能不能實用以及怎么樣實用等疑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