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臺為推廣傳武核心,助功夫愛好者明白功夫實質,快速提升功力,同時適合各類運動,養生,健身,亞健康的朋友。
粗談筋骨
我們知道,不管任何的功夫,離開了勁力,就等于魚兒離開了水。現代搏擊,以訓練人的肌肉暴發力為主要訓練手段,傳統功夫不同的是,以訓練大筋為主要的發力環節。我們都知道,現代搏擊的運動年限相對會短一些,因為到了一定年齡,隨著肌肉骨骼的衰退,各方面的機能會越來越難應付高強度的訓練。
而傳統武術,因為訓練大筋,且大筋的特點是越老勁力越大,所以可以練習的年代更長一些,甚至伴隨著人的一生。這就是為什么傳統的老拳師,到了晚年,依然具有很強的攻擊力的原因所在。當然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的是,現在絕大部分的傳統練習者,已經放棄了大筋的訓練,取而代之的是肌肉的極度放松跟關節的扭轉。俗話說:四兩撥千斤,但現實都是以大吃小,以強勝弱的,大人玩小孩可以“四兩撥千斤”,但前題是,自身具備千斤力。
可以這樣打比方,如果骨架是“弓把子”,那么大筋就是弓的“弦”,大筋遍布人的四肢,軀干,與骨架同行!要想訓練你的大筋,你得找到那張弓,然后配上這個弦,才可能得到你所需要的筋骨勁。只有真正明白了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你才可以駕馭它,使您的功夫突飛猛進,到達另外一個層次!
對于“筋骨”的記載自古有之,如《拳經》一文中記載:“須宜實致其功,粗事細磨,斷不可用努筋突骨之功,而致百病之身。舒筋舒脈之謂何?而猥知鹵莽,是彰乎知。此則臨敵應變,無不可以取勝于人,此所謂千金不換也。”其中提到“舒筋舒脈”,其實際意思就是“撐筋拔骨”,使身體大筋能夠伸展崩彈,發勁可隨心所欲,毫無阻礙。
不可用“努筋突骨之功”也就是不能用拙力,年輕時身大力強,隨著人體衰老,體力不支,容易引起傷害,此中意義跟“用意不用力”如出一轍。古人用詞跟現代人有些差別,但細究其理,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奧妙。再比如說《象形拳法真詮》一書中,有提到“骨者,生于精氣,而與筋連。筋之伸縮則增力;骨之重者,則髓滿。筋之伸縮,骨之靈活,全系鍛煉。
”這里面講了骨與筋的關系,兩者是共同作用,相互促進的。大筋帶動骨節運動,如射出之彈丸,則骨必重,筋有了關節的撐拔,才能具備彈力。文中又講了運用,“筋絡伸縮如弓弦,身勁動發若弦滿,手出如放箭,運動如抽絲,兩手如撕棉”。文中所講為“身備五弓”之意。用“抽絲和撕棉”,都是軟物,寓意用意而不用力,要用意不用力,必須要先做到骨節開,大筋彈,否則就難以領悟了。“筋骨”理論說,自古有之,就看我們怎么去理解,用科學的理論去權衡,不違背人體的生理學,必將有所收獲,對傳統拳的研究發展有著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