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傳承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用通俗、獨特的語言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價值觀。當然,受古代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局限性,有些個別俗語缺少正確的世界觀,但不影響俗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應有地位。
深入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解民俗文化中勞動人民敬畏天地自然規律,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現代人的生活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從字面表意來看,說的是古人在人際交往中有關請客吃飯的一種講究。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生活習慣和信仰,中國又是禮儀之邦,尊崇不同的民族習俗,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教養,因此“入鄉隨俗”成為人們社會生活所信奉的一種規矩和習慣,“來客不擺三盤菜”的規矩就是緣由中國傳統民俗祭祀文化。
據史記載,中國從黃帝時代就有了祭祀活動。遠古的人們由于對自然界景象的不了解,而感到神秘和恐懼,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山石樹木,飛禽走獸,都被認為是有神靈主宰。因此每當發生自然災害或瘟疫流行,古人都會通過祭祀活動,祈求神靈對人類的護佑,祭祀活動的祭品主要
有牛、羊、豬三種。
在后期的民間家庭對祖先或逝去親人的祭祀活動中,就參照祭祀神靈的祭品數量,用三種生活菜品表達對先人的追思。因此,古人在請客吃飯時,也會避免用三盤菜來招待客人。
古人用“來客不擺三盤菜”作為待客之道,既是對祖先的敬仰,也是對客人的尊敬。充分體現了古人對民俗文化的循規蹈矩,也展現了勞動人民樸素的生活情感。
到了現代,每逢祭日和春節,人們也都有祭祀行為,祭品沿襲古人的數量,以三作為標準。但如今大家吃飯聚餐是常有的事,上幾盤菜一般也都不太講究了,重要的是吃得開心就好,而不是拘泥于形式。而在一些重要的宴席時,我們的待客之道、宴請禮儀還都是十分講究的。
如今我國的禮儀文化,正處于大量的精華與糟粕滲融并存的狀態,我們應該摒棄封建迷信和一些過度形式主義的糟粕,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華,使傳統文明禮儀中的精粹,得以古為今用,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