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她是與鄧麗君齊名的著名歌星。
30年后,她把三個兒子全部送入斯坦福大學,一躍成為話題人物。
她就是教育學博士——陳美玲。
當媒體采訪她有什么秘訣時,她莞爾一笑,講了一個小故事:
第一次發現大兒子說謊,是小學一次考試之后。
當我問他“考試成績下來了嗎”,他回答“還沒”。
后來在整理書包時,我無意間翻出了考卷,展開被揉得皺皺巴巴的卷子,看到了紅筆寫的七十分。
我問他:“為什么要對媽媽撒謊呢?”
大兒子解釋道:“因為我考得不好……”
當時我心里像被戳了一下,兒子肯定認為,只要不讓我知道他考得不好,我就會認定他是個好孩子。
于是我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并且問他:“為什么不相信媽媽對你的愛呢?”
兒子低著頭,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讓人心疼。
然后我開始說:
“無論你是怎樣的小孩,媽媽都最喜歡了,你完全沒有必要隱藏自己,要相信媽媽的愛。
為了隱藏一個謊言,就要撒第二個謊。這樣下去,媽媽和你的心會越來越遠?!?/p>
美國兒童教育專家金伯利·布雷恩也曾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指出:情感引導的本質,就是允許和鼓勵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對于孩子來說,體罰或者訓斥,或許會取得暫時性的成效。但過不了多久,他們又會“故伎重演”。唯有尊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才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一份人生厚禮。《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指出,情感引導有四種常見誤區。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從女兒放學回家開始,便從吃飯到洗手開啟了唐僧般的碎碎念,連林爸爸都很無語。而鄧曉琪的媽媽,認為給孩子足夠好的物質生活就是愛孩子,常年在外打拼,卻很少和孩子溝通交流。控制型媽媽更關注孩子的行為,放任型媽媽則大都無所作為。而摧毀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以愛的名義全方位地控制孩子。前段時間,熱播劇《開端》中的二次元社恐少年盧迪火了。盧迪從小患有哮喘病,父母竭盡所能地呵護著他,這種呵護一直到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后,依然有增無減。父母高舉愛的大旗,對盧迪的生活指手畫腳,即使養一只貓都要遭到反對。“你怎么不想想我的感受?
你一直覺得在保護,其實是在軟禁我。
我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我不是你的附屬品!”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足夠好媽媽”這個概念,其中包含著父母的分寸感。父母可以給孩子親密的愛,但更要尊重孩子,把控制權和決定權交到孩子的手上。孩子沒有問題,父母和老師也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必定是溝通方式的問題。你正在做飯,孩子放學回來跑過來說:“媽媽,我想跟你說件事。”不要隨意輕視孩子身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者對你說的話。如果家長能夠以理解的態度來回應孩子的各種消極情緒,他們會因此學會恰當地處理這些感情。這種能力會幫助他們在成年以后,處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問題。“為了訓練女兒學會使用便盆,她每成功一次我就獎勵她一張貼紙?!?/span>“只要你這次期中考試都能考A,爸爸就給買一部手機?!?/span>
但從長遠來看,外部激勵會讓孩子失去對事物本身的興趣,從而削弱內在動力。“這么簡單的字都學不會,豬腦子??!寫上100遍,看你還能不能記住!”語言暴力的傷害,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無法修復的傷痛,埋下心理隱患,一旦情景復發,就可能被引爆。如果不想雞飛狗跳,那就要運用智慧去管教孩子,管教就是引導。每當我們無法做到完美的時候,都想要責怪自己、攻擊自己,但那樣做并不會讓我們的孩子從中受益。因此,我建議家長們把努力的目標從接近完美改為遠離愚蠢。多檢討一下為什么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為什么做不到誠實地表達本意,這才是進步的途徑。
“永遠從同情的角度出發,作為孩子的情感引導者,你應當學會換位思考。”對于父母來說,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熱播劇《人世間》中,周蓉因為各種原因,把女兒玥玥放在弟弟秉坤家十多年,造成母女關系十分疏離。
但當15歲的玥玥苦惱“不知道如何處理和周楠的關系”時,周蓉的一席話,瞬間暖化了玥玥的心靈,拉近了兩顆原本距離千山萬水的心。
周蓉提醒她:“玥玥,你才十七……”
話還沒說完,玥玥喪氣地像背課文一般接了下文:“各方面都不成熟,感情上也是!”
周蓉很清醒:現在的玥玥如同當年的自己,為了愛可以奮不顧身。
于是,在她聆聽了玥玥的真實想法之后,沒有說教和挖苦。
而是分別從周楠和她的角度,詳細分析了周楠重情義的主觀原因和家庭原因。
玥玥聽得心服口服,也更加深了對哥哥周楠的了解。
最后,周蓉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情感領悟: 多為對方考慮,做好自己。吸引對方比追求對方,更重要!
玥玥徹底被媽媽的引導所折服,母女的心迅速靠攏。
情感引導不僅可以促進你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加深親子之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為孩子打造一件“保護盔甲”,在孩子遭遇逆境的時候,能夠更快地從消極的情緒中恢復過來。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即使是充滿了愛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對孩子進行責備懲罰和說教。
兒子考了98分,全班第一,他得意地和爸爸說:“我這次考了98分!”下次,兒子真考了100分,他以為這次爸爸總該滿意了,沒想到爸爸只說了三個字:“別驕傲!”這位鄰居的苦心,我能夠理解,他是想讓兒子戒驕戒躁。但兒子接收的信息卻是,滿腔的熱情被一盆盆冷水澆滅,自己再多的努力,也得不到爸爸的認可,這樣的努力沒有任何意義。約翰·戈特曼認為:孩子的每一次激動、悲傷、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伴她們度過。作為父母,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她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她。一個從小受到情感引導教育長大的孩子,是什么樣子呢?4歲男孩克爾頓和幾個孩子在公園里玩,他們不停地推著玩具繞圈跑。其中兩個男孩把他們的玩具,直接從兩歲小女孩的腳上壓了過去。“我為我的朋友這樣做感到很抱歉,她們甚至沒有停下來避開。”
女孩的媽媽第一次聽到這樣紳士的道歉,竟然出自一個僅有4歲孩子的口中,太不可思議了!“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孩子像他這樣為他人著想,感謝你教育出這樣一個好兒子,他真讓我刮目相看。”
情感引導,讓孩子能夠面對不同意見或是發生爭論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克爾頓的父母是怎樣通過情感引導,培養出一個有同情心、懂得包容的“小紳士”呢?提前讓孩子知道,在特定的情況下會發生什么事情以及要求,孩子就更有可能合作。觀察和判斷的本質是關注孩子,目的是體察孩子的需求。這一步至關重要,尤其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你甚至要蹲下來和他的視線齊平,以便讓他知道,你在專心致志地關注著他。鼓勵孩子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感受,但不可以把情緒發泄在他人身上。當我們真正做到換位思考的時候,孩子的消極情緒也會很快地消失。“孩子的大腦像一張白紙,等著你去涂顏色。
你只需要給他愛、照顧他、引導他,讓他了解這個世界,給他做導游?!?/p>
陪伴孩子成長的終極目標,就是有一天,即使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依然擁有能夠幸??鞓返哪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