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有多大?”
“比一個籃球場還大吧。”
“那10000畝呢?”
蘇海圖的“梭梭大王”
△胡開競
人們見到胡開竟,總是“胡總,胡總”地叫著,然而他并不是什么公司的大老板,而是因為他在蘇海圖種梭梭出了名。到2016年春天,胡開竟的梭梭林面積已經有10000畝了。這是一個神一樣的數字,因為參與種梭梭的牧民都知道,要養活一片林子,意味著什么。
去年一年,胡開竟一家通過銷售蓯蓉種子、肉蓯蓉共收益20多萬元,而家庭收入增長的同時,更大的效益是家鄉環境的變化,那些原本退化的草場正在綿延的綠色中恢復……
彷徨的日子
△ 牧民和羊群
胡開竟也曾在蘇海圖兢兢業業地經營著草場,靠著粗放型的放牧維持著一家生計。然而從1995年開始,蘇海圖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差,草場退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場接一場的沙塵暴。緊接著,國家陸續出臺相關禁牧、退牧還草等政策,這對牧民而言意味著以前靠草場吃飯的日子結束了,牧民們只有把掙來的錢買了草料,草料又被牛羊吃盡……如此惡性循環。
眼看著家中的存款所剩無幾,胡開竟必須另謀生計。他向親友借錢買了一輛貨車,沒日沒夜地跑,但依舊只有微薄的收入。而令他更為難過的是長期與妻兒分離,家中大小事全托付妻子操持,讓他很是愧疚。
輾轉數夜未眠,胡開竟決定回家。然而,在跑大車的這幾年,社會也跟著發生了大變化,要想憑著高中文化找一份好的工作,除了給別人打工,干一些體力活外,也就沒有一個近40歲中年男人可干的了。
迷惘中歸來,綠野漫千里
△胡開竟和妻子在梭梭林
正當他百般困惑的時候,有個人提了兩瓶酒來到他家,打著“喝酒消愁”幌子,邀他入伙干一件“大事”。這個人是侍明福,蘇海圖嘎查的嘎查長,他所說的大事就是種梭梭。
其實在2010年,胡開竟就嘗試過種梭梭嫁接肉蓯蓉,但是由于缺乏專業技術支持,成效甚微。2012年,在侍明福的說動下,加入SEE發起的社區梭梭種植項目,他決定再為人生博一次。
種梭梭不僅是體力活,更是技術活,有了以往的經驗,他懂得應該在哪些地方多下功夫。每當有SEE的技術人員到嘎查做培訓,他一定會參加,虛心求教。漸漸地,他發現比種植難的是梭梭的管護。
△ 胡開竟一家為之奮斗的梭梭林
種下梭梭苗之后,每年都要澆水,尤其是第一年,必須澆夠兩次水,梭梭才有可能存活下來。到了第二年,需要根據當年的氣候氣象來控制澆水,如果氣候特別干旱,就要澆兩次水,而成活三年以上的梭梭才能嫁接肉蓯蓉。
鼠害和牲畜也是威脅梭梭成長的重要原因。隱藏在草場的鼠兔、老鼠會啃食梭梭的根部,而沙漠中又缺少鼠兔的天敵,牧民們不得不自己想辦法來滅鼠;而梭梭作為牲畜和其他野生動物的食物,必須拉圍欄,防止動物闖入覓食。
為了讓梭梭存活,胡開竟沒日沒夜地待在梭梭林里,澆水、拉圍欄、觀察哪棵梭梭下有鼠兔打了洞,絲毫不敢懈怠。斗轉星移里是他的揮汗如雨和不置一詞,1000畝,2000畝……5000畝……10000畝!曾經退化的草場,如今滿目新生命!
SEE+合作社+牧民:荒漠中的致富路
△ 梭梭旁“冒出來”的肉蓯蓉
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梭梭樹根部的植物,有“沙漠人參”之稱,據說一根新鮮的肉蓯蓉能賣到百元,有的還能上千,而肉蓯蓉的種子賣到2萬元一公斤。 “先種3年梭梭,再種3年蓯蓉,6年后就成金子了。”
通過恢復梭梭林嫁接肉蓯蓉不僅使牧民們實現增收,更重要的是,梭梭讓心系故鄉的人愿意留下來,用自己的雙手恢復并保護生態環境,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很快,更多的牧民申請加入社區梭梭種植項目,他們直接到蘇海圖合作社報名,由合作社統一進行管理梭梭種植和驗收,再由SEE進行抽查復驗。同時SEE還會對牧民進行種植培訓,一對一進行輔導,牧民收獲的肉蓯蓉通過合作社統一對外銷售。整個執行過程十分嚴格,對牧民的要求也非常高,種出來的梭梭只有達到標準,牧民才能拿到種植補貼。而也正因為如此,才避免了個別弄虛作假的情況,保證了梭梭種植的品質。
△ 夕陽下梭梭隨風起舞
胡開竟說:“最令我高興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現在有很多外出打工的老鄉回來了。“他的梭梭事業會繼續做大做強,而蘇海圖會有更多的胡開竟出現,200萬畝梭梭最終會屹立荒漠,守護著牧民的家園。
“莫道老牛歸去飽,牧人爐下正生香”,故鄉,本應是讓人安詳富足的庇護之所,而唯有保護生態走可持續經濟,故鄉才不會拋棄人們。
“一億棵梭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