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天真無邪地說:祝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命百歲;
爸爸媽媽欣慰地說:父母老了,健康的身體是他們好好生活的首要前提;
父母則倚著床頭自語自語道:活那么大歲數干嘛,竟給兒女們找麻煩;
百歲老人則笑著說:我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親力親為,自力更生。
看到最后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這位百歲老人對自己這么有信心嗎?是啊,一百歲了,她走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多,她吃過的蔬菜品種比我們想象的數量多,良好的生活習慣她保持的時間比我們看手機的時間還要長。
有關長壽,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調查,而有研究指出:比起天生的體質,后天的飲食等生活習慣對壽命的影響更大。
于是,這本《飲食術》一經問世,便風靡日本。如今,這本教科書級的飲食方法也來到了我們身邊,連小學生都忍不住要多翻幾遍。
風靡日本的科學飲食教科書:健康的差異取決于每天的“飲食方法”。
《飲食術 》由日本牧田善二所著。
牧田善二,AGE牧田專科醫院院長,糖尿病專科醫生,醫學博士。著有《減糖瘦身菜》《權威名醫教你最強減糖法:越吃越瘦的101道減糖料理》《糖尿病就得這么治》《糖尿病的存與亡》《被90%日本人所誤解的控糖措施》《不想變老就請減AGE》等作品。
他稱不上什么作家,從醫38年,總結出68項健康飲食的具體措施,診治病患達20+萬人次。
看到這里,你可能也會問:AGE究竟是什么?
牧田善二給出了合理的答案:
困擾職場人士的疾病和身體不適,九成以上都是血糖值的問題,而AGE竟然是罪魁禍首。
AGE中文名稱為終末氧化產物,當食品中的蛋白質、脂質與葡萄糖結合,就會形成大量的AGE。
這本書中,作者給出了符合人體機制的科學飲食方法,其中控制血糖是首要關鍵。而要想避免陷入“肥胖—衰老—患病”的怪圈,只有掌握符合醫學原理的正確飲食法,這其中,減肥才是重中之重。作者甚至強調:如果真想減肥的話,與其運動,不如改變飲食!
不管是一日三餐的合理搭配,還是外貌、精神、體力的長久保持,甚至是恢復機體原有的免疫功能、遠離癌癥、保持長壽的原則,作者統統給出了“秘訣”——科學、合理、健康的飲食。
至此,如果你沒讀懂我的文字,那就自己去書中尋找解決的方法吧!
肥胖的根源是什么?不是油,也不是肉,而是糖類。
說到肥胖,它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分地區,大概是當下很多人的困擾。然而,回想如何讓自己胖至此的過程,總與美食有關,試問:有多少人可以抵擋得了美食的誘惑?就像那首歌里唱的:
天生麗質難自棄,可惜吃啥都不膩!
努力,我要努力,我要變成萬人迷!
卡路里卡路里卡路......
停!停!停!
你是真的覺得最愛的裙子系不上扣子、體重秤數字蹭蹭上漲,與你攝入的高卡路里的食物有關嗎?
醫學新常識告訴我們:肥胖與熱量(卡路里)無關。
自助烤肉午餐、一碗牛肉板面,對于正在減肥的人來說,他極有可能會選擇后者,盡管他真的很想狠狠寵自己一回,就這一回——美美地吃頓烤肉吧!
但即便如此,除了錢包里可以省下更多的零錢,對于減輕體重,恐怕要讓他失望了。
因為吃進我們嘴巴里的大魚大肉看似油膩, 它卻不會直接儲存在人體內,更多的則是隨大便排出。但糖類就不一樣了,它會100%地被人體吸收,一旦過剩,就會轉換為甘油三酯,以脂肪細胞的形式滯留在人體內。
我們不是專門學習生物化學的,對于食物在體內發生的微妙變化,當我們看不到、想不明白,那就只能聽聽專家怎么說,看看書上怎么寫了!
拋開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糖類)的板面,各種面包甜點、仙貝蛋糕、咖啡飲料,甚至是甜度越來越高的各種水果、鮮榨果汁,一旦攝入過多,無一例外地會讓人體內的糖類越來越多、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胖。
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當今社會的胖子越來越多,甚至是小學生超重的都隨處可見。
那么,如何才能擁有苗條的身材,或者讓自己成功減肥呢?
假如,你可以將一日三餐分為一日五餐、六餐呢?關鍵是要控制急劇增加的糖類對血糖值的影響,“暴飲暴食”絕對是糟糕透頂的做法。
三餐之外,來點零食也是可以的。但空腹狀態下切忌吃水果、喝飲料等,因此此時攝入的果糖不會作為能量源被使用,而是被馬上轉換為脂肪存在于人體內。
此時,堅果、可可含量大于70%的巧克力、水煮雞蛋,都是不錯的選擇。
人們常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事實證明:飯后馬上進行散步、下蹲等輕微運動,在控制血糖值上升的同時,可以切切實實地預防肥胖。
不過,千萬不要妄想通過運動達到減肥的目的,這里可以告訴您:靠運動減少的體重是有限的。那些喊著“減肥靠運動而不是美食”的人不過是控制不了自己的食欲,而且,運動可以增長肌肉,而這需要相當大的運動量,并非壞事,但請不要和減肥捆綁在一起。
頭要大了!這真是一個難以說得清楚的話題。明明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為什么還要拿出來講呢?
不過,你確定你都明白了嗎?比如:
——吃的順序不同,肥胖的狀態也不同:先吃菜、再吃肉(蛋白質),最后吃米飯(糖類)。
——積極食用海藻和菌類:含糖量幾乎為零,而且膳食纖維豐富,還能調節腸內菌群、提高機體免疫力,對預防大腸癌也有很大幫助。
——水果盡量在早餐吃,而且要少量,不要打成果汁。比如早餐常吃的香蕉,含糖量其實非常高,再打成果汁的話,一根香蕉恐怕是不夠的,至少三根、四根,此時攝入的糖類更多了。
——蜂蜜代替白糖等甜味劑,喝酒既不會升高血糖也不會令人發胖。源于蜂蜜作為天然產物,具有白糖不具備的抗氧化作用;這里說的酒主要是指葡萄酒,其所富含的多酚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功效。
最后想說一句:肥胖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但如果方法正確,就可大大避免。
你覺得呢?
人為何會衰老?因為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就開始老化了。
葡萄糖同氧氣一般,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兩種物質,然而,也恰恰是這兩種物質在體內的“糖化”與“氧化”,才導致了衰老。
從出生起,我們的身體便在“變焦”“生銹”。
前面已經提到,蛋白質+脂質+葡萄糖=AGE,這才是所有疾病及衰老的真正元兇!
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衰老的最大表現是什么?肉眼可見的無非是皺紋、色斑,而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這正是皮膚的膠原蛋白變質后的表現。也就是說,如果注意防止AGE的增加,就可以預防糖化、控制氧化,也就是說,可以盡量延緩衰老、遠離衰老。
那么,如何控制AGE的增加呢?一要避免吃原本AGE含量就多的食物,二要避免在體內形成AGE,也就是說要避免攝取形成AGE所需的糖類。
這里不得不提的是,通常所說的豬蹄、雞皮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千萬不要以為吃進肚子里就會有預料之中的效果,那是因為膠原蛋白不會通過食用直接發揮作用,而是在自身體內合成。而且,攝入過多的動物蛋白時,我們最該擔心的是會不會長胖!
歸根結底,減少合成AGE所需的各種成分,只要減少糖類的攝入,唯有此,才能讓我們的身體盡可能少的發生各種不和諧的微妙變化,才能讓我們留住美麗、永葆青春。
人為什么會生病?因為與生俱來的免疫機能越來越差。
我們都知道,人剛生下來時,由于胎傳母體,他們天生具備防范疾病的免疫力,也就是常說的抗體,它可以幫助機體對抗普通的細菌、病毒,以及其它病原體。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抗體的能力逐漸下降,此時,如果不及時接種疫苗、形成抗體,人就很容易生病了。
癌癥就是典型的由于免疫力低下而引起的疾病。不止癌癥,風濕、哮喘、糖尿病、心梗、腦出血,以及抑郁癥、骨質疏松等等,幾乎所有病癥都是免疫力低下引起的。
說到此,忽然想到困擾很多人的“過敏性鼻炎”。
究根結底,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出了問題,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可歸咎于不良飲食習慣——那些所謂的食品添加劑、農藥等化學物質被大量吃進身體里。
在這些“非天然食品”中,灌裝咖啡和清涼飲料位居榜首,其次為蛋糕和甜點這樣的糖類集合食品。除非食物中毒,否則這些“慢性中毒”的食品的攝入是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的,他們只知道“甜食好吃,而且令人愉悅”。
說到此,你知道為什么很多人在食用甜食后會感到幸福、愉快嗎?或者是在悲傷的時候,來一塊甜點,心情似乎馬上好起來?
這是因為,人體在攝取糖類后,血糖值上升,從而分泌大量的血清素和多巴胺,而后者更是被很多人稱之為“快樂激素”,甚至會讓男女間產生一見鐘情的感覺(PS:下次相親時,可以提前為對方準備一盒巧克力,哪怕一塊“愛的糖果”)。
事實上是,你中毒了,糖類中毒!!大量的糖類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和系統,從而降低人的免疫力,導致疾病的發生。
這就要求我們:
對比古人,現代人的平均壽命的確提高了,但并不能代表他們擁有更頑強的生命力,也許是醫療水平提高了呢?而要想恢復原有的免疫機能,那就從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開始吧!
三十歲的年紀,人們會說:“能活到六十歲就不錯啦!”
六十歲的年紀,人們會說:“我的要求不高,再活二十年足夠了!”
百歲老人則笑著說:“如果可以,我還想活更久。”
“年輕人”并非不懂世間美好,如果可以,誰都想多點幸福、少點煩惱,就這樣長長久久地生活下去。也許,他們總有難言之隱呢?又或許,這是讓人覺得多么違心的說法。
不過,即使不能長命百歲,對于百歲老人自力更生的生活狀況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就像如果有人告訴你“這樣做可以長壽”,你真的不打算嘗試一下嗎?
書的最后,作者在調查了包括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在內的全世界的長壽老人后總結出了《百歲老人共同遵守的10個原則》:
看似簡單的原則,遵守起來卻比登山還難,即便是作者牧田善二本人。回到普通人身上,如果不是大病一場,哪怕是小小的感冒發燒后,恐怕很少有人會主動為了保持健康而做點兒什么。然而,病好之后他們似乎又得了“失憶癥”,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喊了幾十年,難道依然只是個口號嗎?
當然不是!處境不一,想法有異!
既如此,此刻唯愿你享受食物帶給我們的樂趣的同時,不只要開開心心的,還要幸福滿滿的、健康大大的。
人生百歲時代,愿你依然可以自力更生,不拖累子女,不麻煩朋友,優雅、愜意地老去。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讀這本書,是在小寶的“一再央求”下,果然,民以食為天。有關吃,吃什么、怎么吃,如果還能順便長命百歲,男女老少,皆樂此不疲。盡管,這個年紀的他對如何長壽還未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所以,成年后的我們更要重新審視自我飲食習慣,為了健康,唯有改變。
第一次寫如此“有嚼勁兒”的“觀后感”,但凡看到這里的,已經可以說明你對自我健康的重視程度。但如果食之無味,我很抱歉,不妨自搭灶臺、獨品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