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常常為諸葛亮殫精竭慮未能克復中原而遺憾,也為蜀漢政權未能中興而嘆息。后來慢慢長大,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識,也盡量避免用主觀念想帶入到這段歷史中,導致一個政權的興起和衰亡的因素很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等,今天就軍事力量中的騎兵部隊做一個對比,看看三國之間存在著怎么樣的差異。
首先是曹魏,曹操從起兵參與討伐董卓之后,組建了一個名為“虎豹騎”的騎兵部隊。曹操十分重視這個部隊,統領虎豹騎的將領都是曹家族內子弟。曹操之所以開始重視騎兵,是在官渡之戰之后,在官渡之戰期間,袁紹曾經派遣劉備率領輕騎兵長途奔襲騷擾曹操后方。但是劉備耍了心機,并沒有真正與曹軍作戰,而是借機去荊州聯絡劉表。
雖說沒有受到騎兵遠襲的騷擾,但是曹操明白了騎兵在將來戰場上的重要作用。曹操擊敗袁紹之后,袁熙和袁尚逃往烏桓,希望借助烏桓的力量抵抗曹操。曹操選擇了一個比較隱蔽的行軍路線,等烏桓發現曹操之時已不足百里,但是此時烏桓并沒有采用一貫的游擊戰術,而是選擇和曹軍正面決戰。而此時騎兵的正面沖擊戰術根本無法撼動以步兵為主的推進陣型,烏桓大敗,此后曹操收編烏桓騎兵部隊,讓其參與到之后的戰斗中。比如之后對劉表、馬超、張魯的戰爭,烏桓騎兵都有參與。
再說孫吳這邊,當時中國主要出產戰馬是在北方和西部高原,孫吳所在的長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區并無馬匹產出。但是孫家三代統帥都是很擅長騎馬作戰的,也很喜歡上陣沖鋒,在和劉表的戰斗中被黃祖射殺。孫堅起兵之時就擅長騎馬殺敵,孫策騎馬打獵被刺客刺殺重傷而死。父親和哥哥都是馬上打天下,也都是死在了馬背上。所以孫家一直是崇尚騎兵的,孫權指揮戰斗時也不止一次想要騎馬出戰,但是都被部下勸阻,不然很有可能孫家三代都得死在馬背上。
孫堅年輕時候擔任軍官就經常在北方作戰,包括平定黃巾軍和關西叛軍,這些經歷也讓他熟悉了騎兵作戰的技巧。之后孫策繼承了這支部隊,逐漸向江南發展,而實質上孫吳早期的軍隊就是地地道道的北方軍。對于騎兵的戰術和運用非常嫻熟是正常的。
劉備曾經在江南拜訪孫權時,看到江邊連綿不斷的船只就感嘆道:“北人駕馬,南人乘舟,果真如此!”孫權聽到此話自然是不高興的,認為劉備是在嘲諷他馬術不精,當下親自拉來一匹馬,騎上去一溜煙兒就不見了。
所以孫吳統帥在戰術層面是把騎兵運用得很成功的,而且孫權也是打算將其在戰略層面也發揮作用。孫權曾打算向北推過淮河,占領徐州地區,這樣一來就可以威脅曹操的心臟。但是淮北平原對于騎兵集團軍作戰是非常有優勢的,而東吳主力仍是以步軍和水軍為主。呂蒙曾勸說孫權,如果你今天打下了徐州,后面依然還是會丟。就是因為沒有適合的部隊在淮北平原作戰。孫權曾打算組建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但是到司馬炎滅吳,這支部隊都未能組建起來,可見當時對于江南地區,騎兵是多么的難得。
最后說蜀漢這邊,和曹魏以及孫吳相比,蜀漢君臣則是相當缺乏騎兵的運用經驗和重視程度。其一是蜀漢地區沒有馬匹產地,其二由于蜀漢地形并不適合騎兵作戰。劉備托孤之時推薦劉禪讀的兵書是《六韜》,但是此書成書于戰國時期,其中對于騎兵的運用非常至少,當時騎兵只是做一些輔助任務,比如偵察和射箭騷擾等。
而到了三國時期,因遼東以及西涼地區的影響。騎兵的戰術職能日益重要,在特定地形環境下,已經初步取得了對陣步兵的優勢。而蜀漢集團軍事思想嚴重滯后,這也是蜀漢羸弱的原因。不過蜀漢依靠天險能維系數十年,也是因為地形限制了敵對國家騎兵的作用。
諸葛亮保守的性格也是限制騎兵發展的因素,諸葛亮針對曹魏的北伐戰爭均是步步為營的打法,從來不會冒險用騎兵發揮遠程打擊的作用,魏延就為此頗有怨言。他曾建議以輕騎出子午谷奇襲長安,被諸葛亮否決。
單從部隊兵種就能看出,缺少騎兵的蜀漢政權對于逐鹿中原匡扶漢室這件事情,的確是太難了??v觀整個三國,在前期軍閥割據的時候,騎兵戰術得到了發展和完善,而到了后期,吳蜀的騎兵是因為缺乏戰馬和地區限制未能發展起來,而魏晉則是因為過于保守,無視北方游牧民族甚至排斥,所以造成了在三國后期,中原騎兵再次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