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軍隊為何那么兇悍,看看當時秦軍將士手里的兵器就會明白
中國是一個古老國度,有著五千余年的悠久歷史。歷朝歷代遺留下來的文物也是非常的多,而從這些留下來的文物,我們可以去揭開歷史神秘的面紗,再次回首那段不為人知的往事。然而有些文物不光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制造工藝,更讓人驚訝的是這些東西看起來非常先進,完全不像是誕生于幾千年之前的。1974年,秦始皇兵馬俑被發掘出來,伴隨著出土的陶俑兵馬,一陣歷史的滄桑撲面而來,仿佛當年橫掃六合的大秦軍隊再次迎面走來。一同發掘出來的還有秦軍當時使用的武器,看完之后就會讓人明白,為什么秦軍所到之處皆是戰無不勝。在兵馬俑出土的青銅兵器之中,最為讓人著迷的是一把長劍。這把秦劍整體形狀如一片柳葉,其長度在90厘米左右,這比當時其他諸侯國家的劍類武器長了大約30厘米左右。而且這把劍出土之時劍刃鋒利平滑,上面完全沒有一點銹蝕的痕跡,宛如昨日鑄好一般,讓人不得不驚嘆此劍的鑄造工藝。而后經過專家研究,發現這把劍還采用了類似現代的一種鉻鹽氧化保護技術。這實際上是一種化學熱處理,將金屬放在有鉻的介質中加熱,表面就具有了耐蝕性和耐性。但是這種技術最早是在1937年美國研發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老秦人是如何做到的,確實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反映出在冷兵器時代,秦國的鑄造工藝一定是強于東方六國。
當時秦軍還裝備了一種遠程殺傷武器,這就是超越了當時理念的秦弩。弓和弩作為遠程射擊武器,他們的作用基本相同,但是弓一般是人力驅動,殺傷力的大小主要受限于人力,而弩則不同,它已經具有了機械原理,只要扣動扳機,就算三歲小孩也能射殺敵人。而且秦弩還裝有用來瞄準的輔助裝置,這也大大增強了秦弩的精準性。在秦國對抗匈奴的戰爭中,蒙恬所率領的秦軍就裝備了此種秦弩,在互相之間的遠程打擊中,秦弩的殺傷力遠勝匈奴的長弓,秦弩甚至還能洞穿匈奴士兵所穿的皮甲,如此強大的穿透力簡直是匈奴士兵的噩夢。大家有時候擺弄一些機械設備都會感覺拆開了就沒法還原,秦弩亦是如此,就算匈奴人弄到幾柄,也沒有辦法使用和仿制。《詩經·秦風》有云: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其中的“戈”也是一種武器,在兵馬俑出土的青銅戈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步兵使用的,長度一米左右,另外一種則是騎兵和戰車使用的,長度約為三米左右。戰國時代,騎兵部隊發展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沖擊任務主要就用戰車擔任,長戈沖擊步兵方陣,短戈制約敵人騎兵,彼此協調,優勢互補能在戰斗中發揮更好的作用。秦朝的兵器類型很多,在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兵種,秦軍都有一套應對的辦法。前面也說到過,秦朝的兵器制造水平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兵器自商鞅變法之后,秦國人民對于軍功的渴望也是空前的,秦國也對兵器制造非常重視,出臺了一套完善的兵器制造制度。在整個冷兵器時代,秦國所制造的武器乃是首屈一指,這也讓秦國在當時成為了一個軍隊戰斗力最強的國家。六王畢,四海一,在之后的北伐匈奴和南征百越的戰斗之中,這些兵器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