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著名的考古學文化,分布地區主要是古越族定居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1936年發現,1959年命名,良渚文化存續時間是從約3300 BC至2200 BC,共約1000年,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中國史前時期第二波的玉文化高潮(第一波是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重型玉禮器(琮、璧、鉞)為后代中原王朝所全盤繼承。
良渚文化,最初發現于杭州城北18公里處的杭州市余杭區良渚鎮,時間在1936年,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學文化,由馬家浜文化和崧澤文化順序發展而來,良渚地區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
良渚,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圣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墻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占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