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法制箴言:法言(第五篇)
第一集:
原文: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譯文:國家不可能一直強盛,也不會一直弱小。奉行法律的力度大國家就會強盛,奉行法律的力度小國家就會衰弱。
第二集:
原文: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辟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論。
譯文:用法律來治理國家,不過是立法之后,切實推行而已。法律不偏袒權貴,就像墨線不遷就彎曲的木料那樣。法律應該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爭。懲罰犯罪不回避權貴大臣,獎賞功勞不遺漏普通民眾。所以,糾正君主的過失,追究臣下的奸邪,治理紛亂,解決糾紛,削減多余,整治錯謬,統一民眾的行為規范,沒有比得上法律的。
第三集:
原文: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燭私,能法之士,必強毅而動直,不勁直,不能矯奸。
譯文:懂得統治術的人,一定目光遠大而且能明察秋毫,如果不能明察秋毫,那就不能洞察營私舞弊的陰謀詭計,能夠推行法律的人,一定要堅強果斷而剛勁正直,如果不剛勁正直,就不能糾正違法作亂的犯罪活動。
第四集:
原文: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
譯文:治理大國而屢屢變動法律,百姓就會遭到禍害。因此,懂得治國原則的君主把法律的穩定看得很寶貴,法律一旦確定之后,就不會輕易變更它。
第五集:
原文: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在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
譯文:舍棄法律而憑主觀意愿來處理政事,即便是堯這樣的賢君也不能治理好一個諸侯國;不要圓規角尺而僅憑主觀臆測,即便是奚仲這樣的造車專家也做不好一個輪子,舍棄尺寸而比較長短,就是王爾這樣的巧匠也做不到半數符合標準。但是,如果具有中等才能的君主遵循法律,笨拙的工匠掌握規矩尺寸,就能保證萬無一失。
第六集:
原文:夫立法令者,以廢私也,法今行而私道廢矣。故《本言》日。所以治者,法也;所以亂者,私也。法立,則莫得為私矣。故日,道私者亂,道法者治。
譯文: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為了杜絕(統治者)私欲對治國的妨礙。法律貫徹實施之后,個人的私欲便可被遏制...所以《本言》說:“國家安定需要依靠法律,而國家混亂的根源則是執法者行私。法律確立之后,任何人不得行私(而破壞法律)”所以說: (統治者)肆意行私,國家就會混亂; (統治者)率先守法,國家必然大治。
第七集:
原文: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罪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譯文:所謂法,就是法律要由官府明文公布,刑罰制度深入民心。對謹慎守法者給予獎賞,而對觸犯法令者則進行懲罰。
第八集:
原文: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譯文:天道最大的運行法則是陰陽,德教為陽,刑罰為陰,刑罰負責殺而德教負責生。所以陽常處在盛夏,負責萬物的生長、發育,陰常處在嚴冬,積聚在空虛不起作用的地方。由此可見,天道重視的是德教,而不是刑罰。
第九集:
原文:折獄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獄而非也,暗理迷眾,教相妨,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未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以不相順,故君子重之也。
譯文:司法公正,是非曲直就會越來越清晰明朗,教化也就越能順利推行;司法不公,是非標準模糊就會使民眾迷惑不明,妨礙教化的順利推行。教化,是施政的根本;司法,是施政的最終保障措施。教化與司法雖分屬于不同領域,但它們的宗旨與作用是一致的,不能不相互協調配合,因此君子對兩者都非常重視。
第十集:
原文:天數右陽,而不右陰,務德而不務刑,刑之不可任以成世也,猶陰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謂之道天,非王道也。
譯文:天道的原則是以陽為尊而以陰為卑,所以應該致力于道德教化而不致力于刑罰。不可能純粹依靠刑罰而實現理想治世,就好像純粹的陰氣不可能成就四季運行一樣。所以,治理國家如果純用刑罰,就違逆了天道,不符合王道。
第十一集:
原文:一日刑新國用輕典,二日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
譯文:新建之國,(由于百姓還不習慣教化)應該用輕刑,承平守成之國,(國家步入正軌)刑罰當適中,動亂之國,(為除惡揚善)應當用重刑。
第十二集:
原文: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土。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
譯文:明君不給沒有功勞者封官,也不賞賜沒有戰功的兵士。國家安定時期,應當推崇德行,國家多事之秋時,則應該以功勞與才能為先。
第十三集:
原文:自命將出征,但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其令諸將出征,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
譯文:派將領出征作戰,如果只獎賞有功者而不懲罰有罪者,就不符合國家的法令制度。現在命令諸將出征,打了敗仗者要按律治罪,作戰失利者要免去官職和爵位。
第十四集:
原文:夫刑,百姓之命也。而軍中典獄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軍死生之事,吾甚懼之,其選明達法理者,使持典型。
譯文:刑法與百姓性命攸關。但軍中有些執掌刑法之官并不稱職,把三軍的死生大事交由他們負責,我非常擔心。因此,必須選拔精通法律、明曉事理的人來掌管刑法。
第十五集:
原文:夫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當先。
譯文:國家安定時期的教化,應當把禮義教化放在首位,國家動亂時期的治理之道,則應當注重嚴刑峻法。
第十六集:
原文:夫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
譯文:如果依照法律規定罪不至死,陛下卻非得要殺他們,那就會導致法律不能取信于人。如此,百姓將無所適從。
第十七集:
原文: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自發耳。
譯文:法律是國家在天下臣民間彰顯最大公信力的所在;而皇帝的話,不過是因為一時喜怒而發出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