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郵箱:zxk9898@126.com
【引言】
2019年7月3日,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在哈爾濱召開。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二級大法官劉貴祥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人民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提出了總的要求。其中,要求法官在民商事審判中要統一裁判尺度。
如何才能統一裁判尺度?需要樹立怎樣的裁判思維?且聽專家如是說:
裁判尺度不統一,是一段時間以來困擾民商事審判的突出問題,如公司對外擔保的效力問題、蓋假章合同的效力問題、合同約定與登記簿記載不一致的擔保物權的范圍問題、讓與擔保問題,甚至連違約金如何調整、解除權行使的條件等一些常見問題,裁判尺度都不完全統一。其中既有民商事審判領域前沿疑難復雜問題較多的因素,也有審判理念不統一的原因,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統一裁判尺度,要有正確的裁判方法。
【一是要樹立法律關系思維】
法律關系包括主體、內容以及客體三方面內容,法律關系思維的核心在于確定權利義務內容,并據此確定法律關系的性質。比如,名股實債中當事人享有的是股權還是債權,售后回租型融資租賃是企業間借貸還是融資租賃,股權讓與是股權轉讓、讓與擔保還是股權質押,都需要根據權利義務的內容來認定其性質進而確定其效力。
在當事人之間可能存在多重法律關系時,要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確定法律關系的性質。在當事人提起多個訴訟請求的情況下,要考慮這些訴訟請求是競合還是聚合關系,進而確定當事人能否一并提起,還是只能擇其一提出。
要尋找請求權據以提出的規范依據,在出現多個可以適用的法律規范時,要根據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新的規定優于舊的規定、具體規定優于原則性規定等法律適用規則準確適用法律;在出現法律漏洞時,要根據類推適用、價值補充等方法填補漏洞。
【三是要樹立邏輯和價值相一致的思維】
民商事糾紛尤其是金融糾紛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加上交易結構往往又極為復雜,很容易導致法官在適用法律時從專業的法律視角思考問題,從而忽略價值判斷。這就需要民商事法官在堅持專業判斷、邏輯推理的同時,一旦發現某一裁判尺度可能有違基本常識時,要反思是否在某一邏輯推理環節出了問題,從而主動校正,在邏輯和價值的互動中實現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機統一。
商事交易如融資租賃、保理、信托等本來就涉及多方當事人的多個交易,再加上當事人有時為了規避監管,采取多層嵌套、循環交易、虛偽意思表示等模式,人為增加查明事實、認定真實法律關系的難度。
妥善審理此類案件,要樹立穿透式審判思維,在準確揭示交易模式的基礎上,探究當事人真實交易目的,根據真實的權利義務關系認定交易的性質與效力。在僅有部分當事人就其中的某一交易環節提起訴訟,如在融資性買賣中,當事人僅就形式上的買賣合同提起訴訟的情況下,為方便查明事實、準確認定責任,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追加相關當事人參加訴訟。
【五是堅持同案同判思維】
任何一個判決,在解決個案糾紛的同時,都具有確立普遍性規則的意義。民商事法官在審理疑難復雜和新類型案件時要進行類案檢索,充分了解案件涉及的核心法律問題此前是否已經有了相應的規則。如果已經有了相應規則,該規則能否適用于本案;如果不能適用,理由又是什么。
推翻一個舊的規則,或者確立一個新的規則,都要提交主審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充分討論,并在文書中充分說理。
各級人民法院要針對實際情況,探索完善符合民商事審判實踐的司法權運行的監督和制約機制。比如,對類案檢索涉及什么時間范圍、地域范圍、什么級別的裁判,要盡快予以規范。再比如,對社會反映強烈、前沿疑難復雜等重大敏感案件,可以組成五人合議庭來審理。
建立案件質量評查機制,靈活采取審判團隊互查、院庭領導抽查、電腦隨機抽查等方式,對已審結案件進行評查,通過發現并改進裁判文書中的常見易錯問題,提高案件辦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