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行草書墨跡代表作有“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和《劉中使帖》等,刻本代表作有《爭座位帖》《祭伯父文稿》《送劉太沖序》等。他50歲所書的《祭侄文稿》(本文例字選自此帖),文章與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皆動人,下面從墨法、字法、章法、墨法四方面討論顏真卿行草書的風格特征。
一般認為在帖學用筆的體系中,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一搨直下”,以王羲之為代表;二是“篆籀絞轉”,以顏真卿為代表。顏真卿的行草書,不同于王羲之筆法體系的是將王羲之的方折改為圓轉,王羲之轉折處多采用方折,這筆法一直從晉到初唐,學習書法的人大都用此法。顏真卿從篆籀中得到啟發,獨辟蹊徑,放棄了王羲之轉折多用方折的筆法,直接取法篆籀的圓轉,具體在書寫中表現為運筆到轉折處稍提筆調鋒,用中鋒轉彎,繼續完成余下的行筆動作,在轉角處不露圭角,順勢調鋒而行,圓勁有力富有彈性,給人以流轉暢達,圓勁婉通的藝術感受。在顏真卿的行草書中,多采用“外拓”筆法,起筆后,注意中鋒鋪毫,中段若“屋漏痕”時疾時緩,手控筆管,不使真力外泄,避免了輕滑留美,筆鋒在紙面上摩擦澀行,使點畫顯得厚重遒勁,富有立體感。
外拓相向,內松外緊,使字形成環抱相向之勢,是顏真卿字法的一個特征。如“蘭”字(圖1)、“開” (圖2)、“門” (圖3),這些字由于有左右兩豎,左豎起筆采用左轉的外拓筆法,與右豎的連接又采用了篆籀的圓轉,左右兩豎狀如鼓形,取勢相向。“蘭”字的“柬”,與“開”字的“開”幾乎不與“門”的外框相連,空間富足,是典型的顏體結字風格“內松外緊”的表現。
開張疏通是顏真卿行草書風格的另一特征,左右偏旁的字大多向兩側拉開,字的中心部分,有些已經拉開到了“疏可跑馬”的程度,這種極盡夸張的處理,在行草書中,很容易造成渙散不聚的毛病。而顏真卿的高明之處,就是利用偏旁之間筆畫的顧盼呼應,用有形的牽絲連帶或者筆斷意連的方法,使左右結構的字,左旁與右旁能夠自然相互呼應,而使整個字雖然開張疏朗,卻有形散而神聚。如“清” (圖4)、“酌” (圖5)、“期” (圖6)、“禍” (圖7)、“誰” (圖8)等字。
顏真卿尺牘信札類的行草書,章法上基本上采用橫無列、縱有橫的布局,行書居多,偶爾有一兩個字采用草法,如《乞米帖》(圖9)、《訊后帖》、《與蔡明遠帖》、《修書帖》、《草篆帖》、《劉中使帖》、《奉命帖》等此類書法。這類書法以《劉中使帖》(圖10)最為突出,這是顏真卿晚年(67歲)的行書代表作,帖中記錄了顏真卿聞悉叛將盧子期被擒獲,吳希光投降兩件喜訊,其中一個“耳”字獨占一行,長筆而下,意態多姿,心情的快慰與激動,在這個“耳”字上充分得到體現。章法上以“耳”字作為分水嶺,右邊的開頭部分,字形稍小,而“耳”字的左邊,字形更放得開,字與字之間也更多加以連綿,快慰之情溢于筆端。
第二類是文章草稿類,這類書法一般字數較多,尺幅形式多以手卷、橫幅出現,主要有《祭侄文稿》、《祭伯父稿》、《爭座位稿》)和《送劉太沖序》(圖11)。如在《祭侄文稿》(圖12)中,顏真卿自然流露的真情,透過筆尖流淌到紙張上面。他并沒有預想字形大小、貫氣錯落、章法處理等的問題,而以情為先、法度居后,更注重真實情感的抒發。
長卷《裴將軍詩》(圖13),作為顏真卿最不常見的一類作品,此帖最大的特點是多體雜融而節奏強烈。通觀全篇,楷書雄渾寬厚,行書遒勁多姿,草書奔騰靈動,三種字體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現,顯得節奏變化強烈。
顏真卿的行草書從存世的墨跡本《祭侄文稿》、《劉中使帖》來看,《劉中使帖》使用濃墨而墨色變化不大,《祭侄文稿》(圖14)墨法枯潤相間,從濃到枯,隨著作者的自然書寫而躍然紙上。孫過庭書譜所言:“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用墨效果,在顏真卿的這件書法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作者殺紙入筆,時澀行,時疾馳,顯現出墨的枯、潤、濃、淡的變化,筆與墨渾然一體。
圖14 祭侄文稿
節臨祭侄文稿
以祭侄文稿風格創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