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朋友大家好,我是解琪老師。
今天我們接著來分享《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這本書。
當孩子成年時,你希望他們是不畏風雨一路前行,還是依舊牽著你的手,要你替他們遮風擋雨?我想大多數父母的答案,都希望孩子是不懼風雨的那個。
而一個人能不能獨自前行,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自我效能如何,也就是能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實現目標以及把控目標。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一個人自我效能的建立,取決于童年時期反復試錯的機會,這是“童年”給一個成長中的人帶來的人生價值。
因此,糾正過度養育,就需要從小給孩子與年齡適合的方式,培養他們的意識,讓他們知道如何在世間做一個成人尤其重要。
具體要怎么做呢?
讓孩子擁有自由的時間
現在的孩子最缺的莫過于自由的時間,自由時間讓孩子干什么呢?其實就一個作用,讓孩子自由地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一說到玩,很多家長都會像洪水猛獸般擔心、害怕,認為游戲誤人子弟。其實這里說的游戲不只是電子游戲,生活中能玩的游戲非常多,而且游戲是孩子學習成長的第一課,也是孩子釋放思想,享受自由探索的過程。
美國航天局和波音公司等機構在雇用能夠解決問題的研究者時,會考察應聘者一個很小的細節,詢問他小時候有沒有動手做過東西,如果沒有的話,哪怕是頂尖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也不獲錄用。因為招聘者認為,敲打、修補、制作東西、修理東西,對做這些事情抱有充分的好奇心,并得到關鍵的知識,是一個人能解決問題的必要前提。
所以,糾正過度養育,首要的一條是讓孩子有自由的時間,讓他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整天在父母清單式的安排下學習。
在自由時間里,父母只需要考慮適合孩子年齡、能力、特殊需要、環境等條件就可以了,把時間交給孩子,不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去玩,而是讓他們為了游戲去游戲,嘗試不同事物,扮演不同角色,得到獨立思考、冒險的機會。
教會孩子基本生活技能
哈佛大學教授認為,從小做家務是孩子未來成功的基本要素。
因為做家務能給孩子帶來一種“能做、會做”的控制感,這種感覺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勤勞的、有用的人,而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的廢物。
如果一個人什么事都需要別人幫忙,那他就沒有機會培養控制感,容易導致心理學上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這一概念,我們在之前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里簡單說過,我們這里詳細說一說。習得性無助源于一個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將一只狗放在籠子里,每當蜂鳴器響起時,就會對狗進行電擊,開始時,狗會上躥下跳地尋找解脫之道。可是,不管怎么逃,狗都無處可逃,當它發現自己無法逃脫時,會進入到逆來順受狀態,這時哪怕將籠子打開,狗也會忘記逃跑,而是選擇被動地接觸電擊。
人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包辦著長大,從來沒有做過家務,也沒有參加過家庭生活,那他就沒有機會獲得控制感。
長大以后,無論做什么事,孩子很難從中找到樂趣和人生的意義,看似是慈愛,是心疼,給了孩子最好的生活,其實恰恰扼殺了孩子的人生。
具體來說,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按照四個步驟逐步完成。
第一步是父母幫孩子做;
第二步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是父母看著孩子做;
最后一步是孩子獨立完成。
之前我們的親子活動也有教孩子做家務,其實也可以按照這個步驟來嘗試。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幫他們洗襪子;當孩子長大一些,我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做家務,洗衣服,洗碗。然后我們逐步放手,看著他們去完成,讓他們獨立完成家務。
在這四個步驟中,第三步最關鍵,孩子初學時,笨手笨腳地,父母需要耐心,不能為了讓孩子看上更優秀,忍不住出手相助。
放手讓孩子去做,有一定限度內允許他嘗試、允許他失敗或做得更好的自由,這是孩子,也是任何人學會自己做事的不二法門。
當孩子有機會小試牛刀后,會越來越自信,當你用欣賞的眼光看著他時,仿佛他身上好像真的帶上了一層光環,一下子長高了、長大了。
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
其實,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有自己的意識,剛出生時,他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意愿;再大些,就會用手或用身體指引著你,當他會說話時,他也會用言語告訴你。
你還記得孩子1歲多時,除了叫爸爸、媽媽,說的最多的一個字是什么嗎?好好回想一下,是不是“不”字。尤其是2歲以后,不管你說什么,他可能都會說“不”,那是他思考、表達和建立自我意識的開始。作者認為,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批判性思維,最簡單的方式是用持續提問法:就一個問題問孩子5次“為什么”,就可以幫助孩子達到對事情要旨的理解。
比如有一天,孩子放學回家,你問他“今天在學校情況怎么樣?”
“還好,但我忘了帶書包回來。”
“那你認為怎么辦?”
“我不知道,你可以送我回學校去取嗎?”
“抱歉,我晚上還有工作的事情,你覺得怎么辦好呢?”
“要么我打電話找同學問作業吧。”
“好的。”
孩子說:“可是書包里有我要用的東西。”
你最后問:“是嗎?怎么辦?”
孩子可能會說:“要不我給老師打電話,告訴她我把書包忘學校了,看她怎么說。”
你看,在家長的啟發下,孩子學會了思考,也學會了怎么解決問題。即使可能第一次,他處理的還不夠嚴謹,做的不夠好,但是在多次的鍛煉下,相信父母再也不用擔心他會不知所措了。
教會孩子思考,就是幫孩子做好在大學、職場和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準備。
如果從出生開始直到大學畢業,所有要做的事情都被父母設計好了,那孩子就失去了自我。
如果你希望孩子能獨立思考,那就在與孩子對話時,不要給出答案,也不要替他們解決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學會自己想辦法。
教孩子面對掙扎的人生常態
成功和失敗是人生常態,而預測成功的最佳指標是抗挫力、勇氣以及失敗后重新站起來的能力。
抗挫力,也可以稱之為韌性、毅力,是指從逆境中恢復過來的能力,它能給我們繼續前行的決心。
怎么從小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
朱莉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經歷錯誤和難題,她總結了孩子18歲前必須體驗的18個人生挫折,歸納起來是五種類型。
一是學習型挫折,比如考試得了最后一名;花功夫學了,但成績仍不理想等;
二是交往性挫折:比如沒有被朋友邀請參加生日聚會;朋友出去玩,沒被邀請同行;
三是生活性挫折:例如打碎貴重物品;想參加的活動人員滿了或活動被取消等;
四是自尊性挫折:比如受到莫名其妙指責;沒進自己想去的社團;
五是感受生命脆弱:眼看親手栽的小樹死掉;體驗寵物的死亡;
孩子如果提前體驗了這五類挫折,對于他們的未來,其實是一件好事兒。因為錯誤是人生最偉大的老師,讓孩子經歷苦惱、失敗,這是幫助他們學習和成長最好的方法。
《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這本書的精華內容就講完了,我們來回顧一下本書的重點內容。
首先,我們講到了什么是過度養育,過度養育是怎么形成的。由于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孩子學業競爭壓力增大以及社會信息過載,引起的恐慌等方面原因,讓現代父母不自覺地陷入了過度養育誤區。
其次,我們講到了過度養育的危害,過度養育既傷害了孩子也傷害了父母,它會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會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還會導致一些父母失去自我,失去自己人生的意義。
最后,我們講到了糾正過度養育的四個技巧:讓孩子擁有自由時間,教會孩子基本生活技能,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以及讓孩子面對真實曲折的人生。
其實,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并不需要做翻天覆地的改變,只需要記住一句話:你的孩子只需要一個普通的家長。孩子的人生不屬于父母,父母的人生也不屬于孩子,而且孩子終究會長大,我們無法永遠陪伴他們,讓孩子學會走自己的路,才是對他們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