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第六
“孫子曰: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釋】孫子說,凡是先到達戰地等待敵軍一方必然安適,后到達戰地,匆忙交戰者必然勞累。所以,善戰者調動敵人而不為敵人調動。能使敵人自動前來就范,是因為用利引誘之;能使敵人無法先到戰場,是己方阻撓的結果。善戰者能使安逸的敵人疲勞,使糧食充足的敵人匱乏,使固守的敵人疲于奔命。
【評】這是說“以逸待勞”的基本原則,也就是一定要確保我方戰士精力充沛,敵方勞頓不堪,為此必須采用種種手段造成己逸敵勞,己飽敵饑,己安敵動。
孫子在此看到了先搶占戰場造成的勞逸對比優勢,卻忽略了先到達戰場者可以占到地利,而這在古代戰爭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軍事學論述就比這全面明確:讓敵人在你自己選定的戰場、選定的時間與你交戰,這樣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利于己。威靈頓戰勝拿破侖就是遵循了這一原則。他與法軍打過一場遭遇戰后立即撤退到滑鐵盧,專等老拿去仰攻他。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
【釋】在敵人不設防的地區進軍,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時刻攻擊敵人意料之外的地點。行軍千里而不勞頓,是因為沒有敵人防守。攻必克,是因為攻擊的是敵人不防守的地方。己方防守堅固,是因為守住了敵人必然進攻的地方。所以善于進攻的能讓敵方不知道該在何處防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敵人不知道該在何處進攻。精妙到不露形跡;神奇到無聲無息,所以能主宰敵人的命運。
【評】此段論述極為精彩,古今中外有無數輝煌戰例。
古代如韓信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鄧艾翻山越嶺,提數千之旅,穿越蜀軍不設防區域,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現在成都平原上,從心理上摧毀了蜀國君臣的斗志;如中印自慰反擊戰中,共軍從貝利小道插入印軍后方,使得印軍全線崩潰。外國如二戰初,德國將領曼施泰因反對統帥部實施一戰用過的施列芬計劃,提出以攻入比利時的集團軍為佯攻,將英法聯軍吸引到北部去,主力從大眾認為坦克無法通行的阿登森林沖出,繞過馬奇諾防線,直趨英吉利海峽,如入無人之境,幾周后就結束了戰爭。
“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釋】進攻時敵人無法抵御,是因為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之處;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我若要交戰,敵人就算深溝高壘,也不得不與我交戰,那是因為我攻擊的是它非救不可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戰,哪怕只是在地上畫個防線,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那是因為我使敵偏離了進攻方向。
【評】這段也很精彩,強調了爭取主動權的重要。但孫子沒怎么講清楚,所以讀者若不加細辨就會犯迷糊:前面不是說攻擊點應該選在敵人空虛之處么?后面怎么又說要“攻敵所必救”?難道這種地方敵軍的防守還會空虛不成?其實前面說的是發動進攻時必須選取薄弱點突破,后面說的其實不是攻堅戰,而是尋求決戰時調動敵人的手段。古代最有名的戰例就是孫臏的“圍魏救趙”,那目的并不是要真的進攻魏國,而是把魏國軍隊從趙國調回來,既為趙國解圍,又以逸待勞,在運動中殲滅回援的魏軍。共軍在內戰中最愛搞的“圍城打援”也是這把戲。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釋】若敵軍處于暴露狀態而我軍處于隱蔽狀態,我軍兵力就能集中,而敵軍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集中兵力于一點,敵人分散為十處,那我就是以十攻一。這樣就能造成局部的我眾敵寡。以眾擊寡則打仗就簡單容易。敵軍不知道我軍將在何處與之作戰,就會處處分兵防備,防備的地方越多,與我軍交戰的敵軍就越少,防備了前面,后面兵力不足,防備了后面,前面兵力不足,防備了左方,右方兵力不足,防備了右方,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防備,則所有的地方都兵力不足。兵力不足是因為分兵防御敵人;兵力充足是因為迫使敵人分兵防御我方。
【評】這段話就是共軍取勝的秘訣。這倒不是因為國軍不懂這套,而是政府軍相對于造反軍的天然劣勢使然:政府軍守土有責,不能隨便讓轄區淪入敵手,而造反軍毫無此類精神負擔,可以 “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大踏步前進后退;政府必須保障百姓安居樂業,而叛軍對人民毫不負責。因此政府軍在收復叛區后不但得分兵把守,確保治安,還得投入人力物力去恢復百業,因此必然“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處處把守,處處兵力單薄,而且也無法如叛軍那樣隱蔽,只可能固守公開目標,處處陷入被動。許多評述歷史的人看不到這點,以為共軍真是用兵如神,未免簡化了歷史。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
【釋】所以,如果知道該在何處何時與敵人交戰,那么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去會戰。如不知道該在何時何處交戰,那么必然陷入被動,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軍不能救后軍,后軍不能救前軍,何況在戰場上各軍相距一般起碼在數里之外呢?依我看,越國軍隊雖然人多,但對取勝又有何益? 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人雖然兵多,但可以使之無法戰斗。
【評】這段話除了強調必須掌握主動權,避免陷入被動,以致左右不能相救之外,其余不知所云,而且直接與前文“勝可知而不可為”相矛盾。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
【釋】謀劃可以知道得失;作弄敵人可以查明敵方動向;考察地形可知何處是生地,何處是死地;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虛實。“形兵”的極致是無形。一旦到了無形的境界,則深藏的間諜不能探明我方虛實,智者也無從圖謀我軍。根據形兵的原則制定的措施是眾人無法看穿的。別人只能從外表知道我取勝的形式,卻無法知道我何以會取勝的秘訣。所以,戰勝敵人的手段不會重復,根據“形”的應變是無窮無盡的。
【評】古文之所以費解,不是因為古人思想深奧,而是因為語言太原始粗陋,使用的概念極度模糊混亂,因此不但費解而且語義多岐,跟中醫號脈一樣,一百個大夫有一百個不同的脈案。此段就是最輝煌的例證。
前面講的“勢”我已經破解過了,有戰略和戰術上的不同涵義。此段談的“形”則是個更加混亂籠統模糊的大雜燴。 “形”字在這段話里多次出現,但幾乎每次意義都不一樣。籠而統之地說,這“形”乃是個模糊的appearance。它可以指地形地貌,可以指陣形,也可以指一切表面現象,包括兵力分布、軍隊動向、能看到的統帥意圖……,等等。孫子在這兒談的“形兵之道”,既包括查明敵方真實的情形,包括所處地形、兵力分布的虛實強弱、統帥意圖、軍隊動向等等,又包括自己怎么在這些方面制造假象,給對方造成錯覺。因此,它實在是一個概念大雜燴,同時包括戰略戰術問題在內。這當然也不奇怪,蓋古人似乎從未把戰略與戰術分開,這區分是從西方進口的。
因為使用籠統含混概念,所以這段話沒什么意義,中心意思就是“盡可能查明敵人的真情,避免暴露自己的真情”,又是“伏爾加河流入里海”式千真萬確的真理。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釋】兵的“形”象水,水性是避開高處流向低處,兵的形是避實擊虛。水根據地勢來決定流向,軍隊根據敵情來決定取勝的方略。所以,用兵沒有常勢,正如流水沒有常形一般。能夠因敵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五行之中沒有能克住其他各行的一行;四季沒有不變的季節,白日有長有短,月亮有圓有缺。
【評】此段唯一有用的就一句話:“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其他都是典型的基于荒唐類比的“辯證法”屁話,只反映了古人思維之原始粗陋,不理可也。
本章我認為是寫得比較好的一章,錯誤較少,除了后三段不知所云外,前四段說的都是至理明言,可惜就全書而言,這種段落實在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