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簡稱“鄂”,省會武漢,位于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中部為“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里在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楚文化。提到荊州,就不得不提沙市市,自古就是“三楚名鎮”,附近有歷經20個楚王、定都長達411年的楚都紀南古城。
一
沙市市最早發端于先秦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221年)名為津、江津(長江渡口)、夏首等稱謂,屬于荊州南國楚郢領域。秦漢時期(公元前221~8年),沙市名曰津鄉,由荊州臨江郡,郢縣管轄。魏晉南北期(公元220~581年),沙市稱江津,為梁元帝(552年)梁都的外港,隸屬于荊州南郡江陵縣管轄。隋代(581~618年),沙市仍名曰江津,屬于荊州總管的江陵縣。
二
唐朝(618~907年),初見沙頭、沙頭市、沙市等稱謂,屬于山南東道南郡江陵府疆域,系荊州的外港。五代十國(907~960年),南平國王高季興置沙頭鎮,屬于南平國(又稱荊南國)荊州江陵縣所管。宋代(960~1279年),設監鎮,筑沙市城,名為沙市鎮,隸屬于荊湖北路,荊南府江陵縣管轄。
三
元代(1279~1369年),錄事司和江陵縣治設于沙市,名曰沙市司,屬于山南江北道,中興路江陵縣所管。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置湖廣分省于沙市,設荊南行署于沙市三清觀。明朝(1368~1644年),名曰沙市鎮,屬湖廣省荊州府江陵縣所管。明朝初期,沙市設巡檢司,荊南行署仍設于沙市三清觀、江陵縣治亦立于沙市。
四
清朝(1644~1911年),稱沙市鎮、沙市司、沙市汛(汛為清朝建政鄉制),荊州通判廳移駐沙市,設置沙市巡橋司署等行政機構。沙市由湖北布政司,荊州府江陵縣管轄。民國初期(1912年),稱沙市、沙市鎮、沙市汛,先后隸屬于荊南道、湖北省第四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管理。民國十九年(1930年),廢汛團制,改為江陵縣第二區,市區內置有博愛、和平、民權、建設四鎮。民國21年(1932年),沙市屬于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區江陵縣,鎮內實行保、甲制度。日偽時期(1940~1945年),沙市屬于江陵一區,市區內設置博愛、和平、建設、民權4個鎮。
五
新中國成立后,沙市市湖北僅有的三大城市之一,有“小漢口”的別稱,本來有可以建成湖北第二大城市的底子,如今煙消云散,令人惋惜。在1994年,正式設立荊沙市(地級),同時設立沙市區,1996年,荊沙市更名為荊州市,沙市區隨之。
文:凌晨小米粥
微信公眾號:凌晨小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