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厥陰病是六經的一個難點問題。《傷寒論》在八綱的表里病位觀的基礎上發展為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觀,這樣將八綱發展為六經以更好的指導臨床實踐。半表半里是在病位的表里之間,增添了一個病位。較八綱的表里病位更加具體。這樣將表里、半表半里、里的病位上,分別分為陰陽、寒熱、虛實的兩種病性,成為六經。
經方的厥陰病,是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陰性證,與少陽病相對在《傷寒論》稱為厥陰病。人們對厥陰病爭議最多,而對厥陰病的提綱更是爭論的焦點。而紛爭的主因是以《內經》的六經釋《傷寒》的六經。
半表半里之邪無出路,故常常郁久可見化熱之證。厥陰病處于半表半里,易呈現寒郁化熱,所以上熱下寒為多見,其方證以上熱下寒證多見,但寒不熱者較少見。半表半里證,即機體欲借諸臟器的協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邪在半表半里,邪無直接出路,禁汗吐下等直接祛邪。故半表半里的治法只能是和法。
《傷寒論》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的實質,胡希恕先生、馮世綸教授認為是半表半里陰證。其處方用藥特點是寒熱并用。以烏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湯、半夏瀉心湯類方為主。今天以PPT形式展現以半夏瀉心湯為代表的五個瀉心湯加減的方證,使大家能夠從原文中體會到六經指導下辨別方證的重要性。
可點擊圖片查看原圖更清晰
建立經方醫學 理論體系 與 修學體系 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想說的話:我們專注于經方的分享,讓更多的人真正的認識她,參與學習,分享快樂,傳遞大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