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中醫(yī)尤其是中醫(y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第 376 期
編輯 / 冰無雙 ⊙ 校對 / 許紅
I導讀:今天介紹一味不起眼的藥物,名叫石膏。
長篇中醫(yī)小說《中醫(yī)冰無雙》上篇之《太白古墓》(點擊自動跳轉閱讀)可在歷史文章中瀏覽查看。
關注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qhmjcc),享受健康快樂閱讀。
石膏是良藥
有一味中藥叫石膏,雖然這只是一味普通的中藥。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剛參加工作時在山東一個村里駐隊。生產隊長的兒子是村小學的教師,患骨關節(jié)病,大概就是現(xiàn)在被稱為“死不了的癌癥”——類風濕吧。那時他已經臥床不起,關節(jié)疼痛、腫脹、發(fā)燒,幾家醫(yī)院的醫(yī)生都束手無策。有病便亂投醫(yī),附近公社有位民間奇醫(yī)因善用石膏,人送外號“石膏先生”。于是生產隊長把石膏先生請來,先生看罷病人說:“到公社買一車石膏來吧!我再配上幾味中藥煎湯,喝完這車石膏再說”。
隊長心想,“中藥都是以錢、以兩算分量的,哪有說要吃一車的?”可又沒別的法子,只好去買。不過他第一次只買了十幾斤一小袋,回來說買了一車存?zhèn)}庫里了,先拿一口袋用著。
石膏先生在他家住了幾天指導煎藥、服藥。開始石膏的用量并不大,每天幾兩,以后逐日增加,七天后病人沒有異常反應。先生臨走說:“就這樣不斷加量,喝完這幾百斤再找我”。
先生走了,他們依囑照辦,石膏用量從每天幾斤加到十幾斤……十幾天過后,兒子的癥狀開始減輕,生產隊長有了信心,不斷買石膏。前后兩三個月,總共用了多少石膏已經記不清了,估計足有上千斤。
生產隊長兒子的病一天天見好,身上的熱退了,腫消了,飲食增加了,可以下床活動了,又可以給學生上課了……幾十年過去了,這件事我一直記在心里,可總想象不出這上千斤的石膏,病人是怎么喝下去的。
今年4月份我患口腔潰瘍,看中醫(yī),藥方里就有生石膏30克。藥劑師囑咐:石膏先單獨煎15分鐘再加別的藥。我遵囑先煎煮石膏。這時我才明白,生石膏并不是我想象的像粉筆那樣的石膏,一泡即粉,成為糊糊,而是堅硬如石,煮石膏就像煮石頭一樣,人喝的是水,并不是吃石膏。原來“石膏先生”加大石膏用量是為了保證石膏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濃度,以增強療效。生石膏煎煮后分量未減,最后隨藥渣一起倒掉。
從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以來,均認為生石膏是清陽明經的主藥。陽明病,是外感傷寒的盛期,正是人體與疾病抗爭的相持階段。從西醫(yī)角度看,多有菌血癥或毒血癥的表現(xiàn),有時甚至有敗血癥的可能。應該說病情是比較重的,致病菌非常活躍,無論中醫(yī)、西醫(yī),在治療中都是強調盡快消滅致病菌,直接殺菌就是首選方法。
現(xiàn)代研究表明:石膏具有相當強的消炎殺菌能力。在中醫(yī)里稱為清熱。但石膏與一般的抗生素不同,它是通過鈣鹽的堿性,改變細菌的生存環(huán)境,從而置病菌于死地。
石膏煎煮前后,其重量外觀看似沒有變化,實際情況并非如此。醫(yī)學研究實驗,單味生石膏較長時間的煎煮后,其水用pH試紙檢驗呈現(xiàn)藍色,說明水液已經堿化,只是這種變化并不反應在重量上。
生石膏在中藥里是寒涼之藥,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鈣(CaSO4·2H2O)。《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記載:石膏,性味辛、甘、大寒,歸肺經、胃經;主要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中醫(yī)有個以生石膏唱主角的名方——“白虎湯”,由生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組成,其中生石膏用量最大,是君藥,其他依次為臣藥、佐藥、使藥。按中醫(yī)理論,凡以生石膏為主的藥,均取其清熱之功能(也可以說是殺菌消炎的功能)。改變致病菌生存環(huán)境是其殺菌消炎的主要方法和機制。
有人用白虎湯治療大葉性肺炎(不用西藥)和用青霉素治療大葉性肺炎對比做過臨床試驗。對比治療發(fā)現(xiàn),用青霉素后,退熱曲線是:1至3天后,體溫直線下降,以后在正常區(qū)徘徊,病需要繼續(xù)治療。
而用白虎湯后,其退熱曲線是:用一次藥,體溫立即下降,但降溫幅度不大,比如從40℃降到38℃,第二天上午體溫又有回升,但比第一天的高溫要低,如39.2℃,再服藥后,降溫幅度也比第一天大,如37.6℃,體溫逐漸呈鋸齒狀下降,直到一切正常。
也就是說,用青霉素雖體溫下降快,但病情并不能明顯好轉,體溫和病情異步,體溫下降后病人仍有不適感覺。而用白虎湯,體溫與病情的變化是同步的,體溫下降,說明病情好轉,體溫恢復正常,疾病痊愈,病人自我感覺良好。
通過白虎湯與青霉素對大葉性肺炎的對比治療,發(fā)現(xiàn)二者療效、療程均相差不大,這說明生石膏的清熱或者說是殺菌消炎的功效非常強,敢與現(xiàn)代化藥品比肩。
生石膏在清實熱時,還可以外治表證,中治營血病,內治臟腑病,其抗菌范圍非常寬。如大青龍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生姜、大棗)主治肺氣壅遏;用越婢湯(麻黃、生石膏、生姜、炙甘草、大棗)消腫利水,治急性腎炎。
醫(yī)學家研究指出,腎炎感染原因現(xiàn)在還不甚明確,但無論是病菌、病毒或機體反應,均能用越婢湯的瀉熱、消腫功能取得療效。用西醫(yī)的話說:石膏的抗菌譜非常寬,是其他抗生藥不能比擬的,這與石膏的堿性分不開。
中醫(yī)治臟腑病用生石膏也有不少名方,如瀉黃散、清燥救肺湯、玉女煎、紫血丹等。清熱不一定就是殺菌消炎,尤其是清虛熱更是如此。醫(yī)學研究認為這里用生石膏,主要是通過堿性作用,調整人體內環(huán)境,也就是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
石膏有“生”、“熟”之分。石膏既能內服,亦可外用。外用石膏要經過煅制,火煅后的石膏就是熟石膏。中醫(yī)認為石膏火煅之后,辛性失去,寒性減退,甘性仍然保存。而其清熱,或曰殺菌消炎的作用,主要來自石膏的寒性。
外用時為什么棄生就熟呢?中醫(yī)學家認為,用熟石膏主要是去其辛味,因為辛主發(fā)散。外用一般都是局部,局部病痛當然就地解決為好,若因辛味將熱邪發(fā)散開,則于治療不利。甘入脾,對肌肉恢復有利,雖寒性略減,但甘寒配合,正邪都照顧到了,所以能取得好的療效。
石膏的用法史上有過不少爭論。按照中醫(yī)理論,寒涼藥大劑量使用,常有損陽敗胃之弊,有“苦寒傷陽”的說法。因此,有的醫(yī)家為避其寒涼之性,主張火煅后內服。
清末民國中醫(yī)大家張錫純(1860至1933)反駁說:“石膏,醫(yī)者多誤認為大寒而煅用之,則宣散之性變?yōu)槭諗浚灾瓮飧杏袑崯嵴撸箤⑻祷饠孔。Y不散,用至一兩即足傷人,是變金丹為鴆毒也”。
又說:“歷觀方書,前哲之用石膏,有一證用至一斤者,有一證用至數(shù)十斤者,有產后亦重用石膏者。然所用者皆生石膏也”。“外感有實熱者,放膽用之,直勝金丹”。他還說:“愚臨證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證當以數(shù)千計。有一證而用數(shù)斤者,有一證用十余斤者,其人病愈之后,飲食有加,毫無寒胃之弊”。
近賢,北京四大名醫(yī)孔伯華老先生也力辟石膏大寒之謬,因善用石膏而有“石膏孔”之美譽。北京同仁醫(yī)院孔嗣伯,乃孔伯華之子,子承父業(yè),繼承先人遺訓,亦善用石膏而享譽醫(yī)林。孔嗣伯先生曾對門生教言:“石膏之藥性涼而微寒,對熱證放膽使用,絕無僨事之虞”。并概括生石膏之療效,“其體重能瀉胃火,其氣輕能解肌表,生津液,除煩渴,退熱療斑;宣散外感溫邪之實熱,使從毛孔透出,其性之涼并不寒于其他涼藥,但其解熱之效,遠較其他涼藥而過之;治傷寒之頭痛如裂,壯熱如火,尤為特效;并能緩脾益氣,邪熱去,脾得緩,而元氣回”。選自:魏甡生,2013年3月12日《北京晚報》
張錫純應用石膏探微
古今業(yè)醫(yī)而善用石膏者,莫過于鹽山張錫純氏,先生譽石膏“為藥品中第一良藥,真有起死回生之功”;“治外感實熱者,直如金丹”。就在其所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第六期,第四卷,瘟病門23個醫(yī)案中,計有處方38首,而用石膏組方用藥者,竟達27首之多,在倡導后世辨證應用石膏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沖破四禁 獨尊石膏
自漢代醫(yī)家張仲景首用石膏制方白虎湯以來,白虎湯被歷代醫(yī)家奉為圭臬,并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石膏的使用也再沒有超越經典白虎湯的窠臼。到清代,溫病大家吳鞠通在其所著《溫病條辯》一書中,竟然給白虎湯立下四禁。
吳氏云:“白虎本為達熱出表,若其人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脈沉者,不可與也;不渴者,不可與也;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需識此,勿令誤也。”吳氏此論,把白虎湯的應用局限在了一個狹小的范圍內。
張錫純對吳氏顯然于經旨相背的白虎湯四禁,深感痛心疾首。云:“近世用石膏者,恒恪守吳氏四禁。”“遂視石膏為畏途。即有放膽用者亦不過七八錢而止。”使“此救顛扶危挽回人命之良方,幾將置之無用之地也”。
他指出:“夫吳氏為清季名醫(yī),而對白虎湯竟誤設禁忌若此,彼蓋未知石膏之性也。”而吳氏所設四禁中,“至其第三條,謂不渴者不可與也。夫白虎湯之定例,渴者加人參,其不渴者即服白虎湯原方,無事加參知矣。吳氏以為不渴者不可與,顯與經旨相背矣”。又“至其第四條,謂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夫白虎湯三見于《傷寒論》。唯陽明篇中所主之三陽合病有汗,其太陽篇所主之病及厥陰篇所主之病,皆未見有汗也。仲圣當日未見有汗即用白虎湯,而吳氏則未見有汗者禁用白虎湯,此不又顯與經旨相背乎?”可見,無汗禁用白虎湯《傷寒論》未見,而只是吳氏自是其說。
受吳氏之影響,對石膏醫(yī)者畏不敢用,患者懼之如猛虎。就連“平素博極群書,對于醫(yī)書亦恒喜披閱”的前清名進士胡珍簠,也“唯誤信舊說,頗忌生用石膏”。而在遼寧張允孚溫病案中,張氏“方中為開生石膏一兩,張君閱后大驚”。在先生“詳細辨明石膏生熟之異性”后,在介紹人韓玉書的力勸下,張君始敢服藥。袁霖普君夫人溫病并下痢案,先生亦重用生石膏,他在案后云:“若在他富貴之家為開此等方,則決不肯服矣。”可見當時臨床使用生石膏之艱辛,為此先生亦頻“而遭謗”或“詆為鹵莽也”。
在這種情況下,張錫純在治療外感實熱證大劑量單用,或與他藥同用時,“必煎湯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溫服下”。這樣煎藥之目的,可使其藥力留在上焦、中焦,使寒涼不至下侵而致滑瀉,同時也可“免病家之疑懼”。在治療厥陰病白虎湯證時,張錫純亦“恒用鮮白茅根半斤切碎,煮四五沸,取湯一大碗,溫服下,厥回身熱,然后投以白虎湯,可免病家之疑,病人亦敢放膽服藥。”
由于當時醫(yī)者畏石膏,懼石膏,便有了“煅用之”的做法。而煅用石膏之目的,一是“緩其大寒之性”,二是“煅不傷胃”。對這種提法和做法,張錫純深惡痛絕:“乃自此語一出,直誤盡天下蒼生矣。”并“擬成石膏生用直如金丹,煅用即同鴆毒一篇,曾登于各處醫(yī)學志報”,列煅石膏之諸多弊端,以糾正俗醫(yī)治外感實熱用煅石膏之陋習。并言“愚生平志愿,深望醫(yī)界同仁盡用生石膏,藥房中亦皆不鬻煅石膏,乃為達到目的”。“世之不敢重用石膏者,何妨若愚之試驗加多,以盡石膏之能力乎?”
天行時疫 妙使金丹
張錫純生于1860年,據《鹽山縣志》(1991年版)載:“鹽山縣歷史上曾多次瘟疫發(fā)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及1918年,1932年。其中以1932年為最甚,出現(xiàn)了無村不戴孝,遍地添新墳的慘景。”先生在治療肆意猖獗的瘟疫時,大量應用了石膏。
他認為:“石膏質重氣輕,其質重也,可以逐熱下行;其氣清也,可以逐熱上出;俾胃府之氣化升降皆湛然清肅,外感之熱自無存留之地矣。”譽“石膏為寒溫實熱證之金丹”,“為寒溫第一要藥”。
張錫純云“歲在壬寅之孟秋(1902年),邑北境霍亂盛行”,“愚遇其證之劇者,恒于方中加羚羊角三錢(另煎兌服)服者皆愈”。后因其藥昂貴,而偽者甚多,經“臨證細心品驗”,以鮮茅根、生石膏、阿司匹林三藥代羚羊角,其療效“且有時勝于羚羊角”,并冠方名為“甘露消毒飲”。后值天津“瘟疹流行,治以此方,皆隨手奏效”,誠可謂圣手妙藥。這也體現(xiàn)了張氏中西藥物配伍應用的特色。
在治療遼寧大西關馬姓患者之傷寒兼有伏熱證時,先生首次處方用生石膏四兩,“其熱稍退。翌日病復還原”。二診“生石膏加至八兩,病仍如故”。再“為疏方,方中生石膏仍用八兩,將藥煎服后,再用生石膏細末二兩,蘸梨片徐徐嚼服之,服至兩半,其熱全消”,病遂告愈。
張氏慨然云:“吾國善用石膏者,除長沙漢方之外,明有繆氏仲淳,清有顧氏松園,余氏師愚,王氏孟英,皆以善治溫熱名,凡治陽明實熱之證,無不重用石膏以奏功。今用石膏由四兩加至八兩,似已駭人聽聞,然連服五六劑,熱仍如故,大便亦不滑瀉,迨外加石膏細末,梨片蘸服又至兩半,熱始全消而病愈。可見石膏為良藥中純良之品,世之畏石膏如虎者,可以放膽而不必懷疑也。”“愚臨證四十余年,重用生石膏治愈之證當以數(shù)千計。有治一證用數(shù)斤者,有一證而用至十余斤者”。
張錫純之用石膏量大效宏,其用巧妙,或大劑量頻服,或另研細面送服,或為細面梨片蘸服,“窮極石膏之功用,恒有令人獲意外之效”。
承前啟后 勇于創(chuàng)新
石膏,為硫酸鹽類礦物,《本經》言其“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產乳,金瘡”。張氏認為:“石膏涼而能散,透表解肌,外感實熱用之,直勝金丹。”
先生不但用生石膏治療外感實熱之證,而對內傷實熱之證亦多用生石膏。在其所制治療內外中風之“搜風湯”、“鎮(zhèn)肝熄風湯”,治肢體痿廢方之“振頹湯”等諸方劑中,皆伍以生石膏,以清臟腑之熱。如治奉天王海山陽痿案,王氏之證為陽盛陰虧之體又兼痰凝氣逆,醫(yī)者治以溫補,致使陽升而陰不降,諸竅閉,陽道痿。先生尊徐氏大椿之意,“亦先重用生石膏以清其痰火,共服藥十余劑痊愈”。
另如瘡瘍漫腫、痔瘡、眼疾、伏熱夾雜證,產后諸證及孕婦之有實熱者,先生亦用生石膏,而每獲捷效。若“一妊婦,傷寒兩三日,脈洪滑異常,精神昏憒,間作譫語,舌苔白而甚厚”。先生“為開寒解湯方,有一醫(yī)者在座”,質疑“此方能汗解乎”?先生云:“此方遇此證,服之只能出汗。”患者服藥“飲下須臾,汗出而愈,醫(yī)者訝為奇異”。
可見,張錫純對石膏的應用,已達出神入化之境界。他沖破固禁,力倡生石膏之良能,不拘成見,有是病用是藥;他服方法巧妙,靈活多變,藥量“以勝病為主”;他精研有得,用藥之巧,制方之妙,劑量之大,服藥之變,可謂仲景之功臣。選自:劉寶恒 張哲浩,吉林省汪清縣中醫(yī)院,2011年3月10日 《中國中醫(yī)藥報》第3476期。
石膏治病驗方
石膏是單斜晶系礦物,主要化學成分是硫酸鈣。性味甘、辛,大寒,歸肺、胃經,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筆者經臨床反復使用,治以下疾患療效滿意:
胃火牙痛:石膏100克研末,用醋調成丸,如綠豆大小,每次吞服12丸,每日3次。3~5天即可治愈。
治水火燙傷:石膏30克,冰片15克研末混勻,涼開水調糊狀敷患處,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一次,3~5天即可結痂。
腮腺炎:生石膏50克,黃柏20克,研粉再與青黛、冰片各5克混勻。用水或醋調成糊狀,敷于患處(厚約0.5厘米),每日1~2次。
小兒發(fā)熱:取石膏20克及適量面粉,用溫水調勻,捏成5個如一元硬幣大小的小餅,臨睡前敷于患兒涌泉(雙)、內關(雙)、神闕穴,用膠布固定,次日去下。
癰腫:取石膏、冰片按2:1比例研細末混勻備用。使用時視腫塊大小,在石膏冰片粉中加入少許食醋及適量冷開水,調成膏狀,然后直接敷于腫塊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天換藥一次,待腫塊消失后停藥。
I 版權聲明: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臺所發(fā)布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lián)系協(xi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