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小編記得余國俊先生曾提及他在成都讀書時,其校劉教授頗善醫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證,遍用諸方,療效平平,深以為苦。因聞城里一老中醫一年四季治病,無論男女老幼,亦無論所患何病,開手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竟爾門庭若市,門診人次逾百,且經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薩”聲名鵲起,便往一試之。既至,老醫令其伸舌,隨口吟曰“麻黃附子細辛湯”。助手立即抄方與之。劉教授悻悻然,又轉思不姑妄從之,遂抓藥2劑。不意服完1劑,當夜竟然安睡! 據說此老中醫經年累月如此開方,債事者偶爾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觀舌之“訣竅”則是:凡舌質不現明顯熱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據小編考證余國俊先生所談到的“火神菩薩”很可能是范中林先生,從《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的資料看,基本可以確定,此外可參看向天清先生提供的未曾公開的范老原始醫案亦可作為佐證。從今天開始小編轉摘《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中的相關內容,讓大家領略一下為何六經辨證,如何明辨六經!!!
郭××,女,24歲。北京某醫院醫務人員。
【病史】近三年來,常間歇性低熱。1976年3月,感冒發燒,曾服用感冒沖劑、四環素等藥。其后經常自覺畏寒發熱,常患扁桃體炎和關節痛。腋溫,一般在37.4~38℃,偶爾在38℃以上。曾查血沉25毫米/小時,其它如白血球和基礎代謝均正常。注射卡那霉素后,熱暫退,但始終呈間歇性發作。自1978年初以后,每日皆發熱兩次,體溫在37.5℃上下。雖經治療,未愈。1979年3月來診,按太陽傷寒證發熱論治,兩診熱退。
【初診】3月1日。今晨自覺畏寒發熱,測體溫37.4℃,畏寒發熱、身無汗,兩膝關節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紅,舌質淡紅而潤、微紫暗,苔黃挾白較膩,脈浮緊。此為太陽傷寒表實證,法宜開腠發汗、安中攘外,以麻黃湯主之。
處方
麻黃10克
【辨證】《傷寒論》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為太陽傷寒之主證。柯韻伯曾指出:“麻黃八證……重在發熱身疼,無汗而喘”。本例患者未致肺氣郁閉,故無喘證,其余麻黃湯之主證皆備。舌質淡紅潤,苔白,為有寒象,這種舌質,再加淡黃色苔,參之舌微現紫暗,為陳寒郁滯已久之征。脈浮,病在表,緊則為寒。寒邪外束,身之陽氣不得宣散,故令發熱。此非陽明實熱,故雖發熱而不甚,雖間歇性發熱而非潮熱可比。寒主閉藏,使皮毛閉,故身無汗。營衛阻滯,失正常之衛外機能,故畏寒。寒邪郁于經脈之間,陽氣不舒,故令骨節疼痛。
此病之初,原為外感風寒之邪,雖遷延三載,但始終纏綿未解,并未傳經。轉來初診時,病仍屬太陽傷寒表實,麻黃證具,故不拘其日,仍當發其汗。
【二診】3月3日。服藥后,身覺微汗出,惡寒減,舌紫暗漸退,苔白滑根部微黃,脈細微緩。尚有輕微發熱,病仍在太陽。服麻黃湯后,發熱惡寒皆減,但現身汗出,脈微緩,營衛失和之象。法宜通陽解表,調和營衛,以
處方
【三診】3月8日。上方服三劑后熱退。兩日來未再低熱.試體溫36.7℃。膝關節偶爾有短瞬疼痛,微覺頭昏,夢多,此外身無明顯不適,舌脈均轉正常。再少進調和營衛之劑,鞏固療效,并囑其注意飲食起居,避免病情反復。
7月17日隨訪,患者說:自第二診服藥后低熱退,至今未再復發,自覺一直良好。
【按語】從祖國醫學看,發熱的原因,可歸納為外感和內傷兩類。在外感熱病即傷寒病中,發熱為主要見證之一。如太陽病多惡寒發熱;陽明病多蒸蒸發熱或潮熱;少陽病為往來寒熱;少陰病發熱則有寒化熱化之別,還有兼證及陽氣漸復發熱之異;厥陰病發熱主要表現在陰陽勝復過程中,有正勝于邪及陽復太過發熱等不同;唯太陰為至陰,所謂“兩陰相合,無熱可發”。上述諸發熱證,雖性質各不相同,并且不論高熱低熱,均有一定規律性,皆可按六經辨證施治。
本例患者間歇性低熱反復發作,已三年之久,但未傳經。這樣長的時間,始終屬太陽表證,似乎不好理解。實際上,后世《傷寒論》注家,對此已有闡發,認為太陽病傳變與否,應憑脈證,計日傳經之說,不可拘泥。不過,此證雖未犯他經,卻在太陽經內變化;所謂表虛表實.常可相互轉化。因此,關鍵在于嚴格掌握六經及其傳變規律。本例辨證準確,抓住太陽病惡寒發熱這一基本特征,靈活使用麻黃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