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歌訣】 溫經歸芍桂萸芎,姜夏丹皮與麥冬,
參草益氣膠益血,虛瘀寒證皆能醫。
【學用導讀】 溫經湯是主治婦科雜病的重要基礎方,權衡病變證機是血寒、血虛、血瘀,若病變證機主次發生變化,則可調整方藥用量比例關系。
【中醫辨證】 胞宮虛瘀寒證:少腹冷痛,受涼加重,暮即發熱,經血少色紫暗,或婚后久不受孕,或痛經,或閉經,或崩漏,舌質暗淡或紫,脈沉遲或澀。
用方思路:正確使用溫經湯,以主治胞宮虛瘀寒證為基礎方,以主治經脈寒瘀證為臨床擴大應用。
病變證機:陰血虧虛,寒氣凝滯,瘀血內結,經脈不利,以此而演變為胞宮虛瘀寒病理病證。
審證要點:根據月經不調,或痛經,或閉經,或崩漏,或不孕,或異位妊娠,少腹惡寒,舌質淡,脈遲或沉為用方審證要點。
【西醫辨病】 子宮發育不全,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后瘀血不去,更年期綜合征,輸卵管不通,附件炎,盆腔炎,痛經,中樞神經性閉經,子宮內膜異位,不孕癥等。
【衷中參西】 合理運用溫經湯指導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無論是治療婦科疾病,還是治療其他疾病等,都必須符合溫經湯主治病變證機與審證要點,以此才能取得治療效果。臨證選用溫經湯治療西醫疾病還可用于:
1、男科疾病:前列腺炎或肥大,附睪炎,精液不化癥,性神經衰弱等。
2、心腦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腦動脈硬化等。
3、消化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膽囊炎等。
4、其他疾病:坐骨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面部色素沉著等。
【中醫治法】 溫補沖任,養血祛瘀。
【方藥西用】 具有促進排卵、改善微循環、促進造血機能、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抗缺氧、抗腫瘤、抗菌、鎮痛等作用。
【處方用藥】 吳茱萸三兩(9g) 當歸二兩(6g) 川芎二兩(6g) 芍藥二兩(6g) 人參二兩(6g) 桂枝二兩(6g) 阿膠二兩(6g) 生姜二兩(6g) 牡丹皮去心,二兩(6g) 甘草二兩(6g) 半夏半升(12g) 麥門冬去心,一升(24g)
隨證加減用藥:若血瘀明顯者,加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通經;若腎陽虛者,加仙靈脾、巴戟天、蛇床子,以溫補腎陽暖宮;若腎陰虛者,加枸杞子、女貞子,以滋腎填精等。
【煎服方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來過多,及至期不來。
【方證研究】 寒瘀相結而阻于經脈,則少腹冷痛,受涼加重;正氣乘其勢而抗邪,則暮即發熱;瘀血滯澀于脈,則經血少色紫暗;血虛血瘀血寒相互阻結于胞宮,則婚后久不受孕;寒瘀阻結不通,則痛經,或閉經,或崩漏;舌質暗淡或紫,脈沉遲或澀均為虛瘀寒之征。其治當溫補沖任,養血祛瘀。
方中吳茱萸、桂枝,溫達陽氣,通行血脈,溫經散寒,化瘀行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養血而不留瘀血,活血而不傷宮血,通暢經血經氣。阿膠、芍藥,養血斂陰。人參益氣生血。生姜溫里散寒。半夏溫陽散寒,降泄濁氣。牡丹皮活血祛瘀,行血散瘀,清郁熱,調暢經血。麥冬養陰清熱。甘草益氣和中。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