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 成】麥冬七升(35克);半夏一升(5克);人參三兩(5克);甘草二兩(3克);粳米三合(5克);大棗十二枚(10克)。
【煎 服 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講 解】本方是治療胃虛有熱,津液不足,虛火上逆而致肺葉枯焦的肺痿證。本方具有生津益胃,降逆下氣的作用。方中麥門冬清胃中虛熱而生肺胃津液,以滋陰潤燥為君。輔以人參以益氣生津而復(fù)氣陰;甘草、大棗、粳米以益胃氣而生津液;在上述益氣生津藥中,佐以半夏開通胃氣,下氣降逆,化其痰涎。各藥相伍,使胃得以潤,肺得以滋,虛火降,咽喉利,咳嗽氣逆亦可自愈。
【臨證應(yīng)用】本方是治療陰虛肺痿的主要方劑。臨床以咳唾涎沫,氣喘短氣,口燥咽干,舌紅苔燥為辨證要點(diǎn)。
若津液傷甚者可加沙參、玉竹。
若有潮熱可加銀柴胡、地骨皮。
【附 方】加減麥門冬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即麥門冬湯去粳米,加山藥(以代粳米)、生杭芍、丹皮、桃仁,治婦女倒金。
【文獻(xiàn)摘錄】張秉成:“此手太陰足陽明方也,夫肺與胃之氣,皆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若肺胃陰傷,虛火內(nèi)動(dòng),則氣上逆矣。氣上逆則痰涎隨之,于是咽喉不利,所由來也,麥冬甘苦而寒,養(yǎng)肺胃之陰而降火,故以為君。然胃者肺之母氣也,為水谷之海,后天之源,凡人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故人之生氣出胃中、雖陰虛火逆,不可純用甘寒潤降之品,有傷生氣。故以參、甘、棗、米等藥,甘溫潤澤,益氣生陰,補(bǔ)而不燥,同麥冬即可大補(bǔ)中氣,大生津液。而以半夏辛溫之品,參贊其間,可以利咽喉,散結(jié)氣,行痰降逆,以之為臣。然后立方之功,益彰其大耳。”(《成方便讀·卷三》)
包潘良——在線輔導(dǎo)
浙江省東方中醫(yī)信息化技術(shù)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