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消癖湯
王玉章
[組成]當歸10g,香附10g,女貞子10g,仙靈脾15g,白芍10g,郁金10g,菟絲子15g,雞血藤30g,柴胡10g,首烏藤30g,旱蓮草10g。
[功效]疏肝安神,健脾補腎,養血調經。
[主治]肝郁、脾虛、腎虧而引起的乳腺增生及由此導致的月經不調,心神不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
[方解]王氏集先輩之名言,采眾家之專長,加上自己多年反復的臨床實踐,認為本病致病之因除思慮傷脾,脾虛水濕不運,聚而成核,或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郁為患之外,多與沖任不調有關。
故王氏治之,多主張疏肝解郁,理氣散結,益陰安神,調理沖任,攻補兼施而取效。方中柴胡、香附、郁金疏肝解郁,利氣止痛;雞血藤、首烏藤養血活血,安神通絡;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之陰;仙靈脾、菟絲子溫陽化陰,使陰陽互濟,沖任調理。上述藥物系多年來王氏通過臨床實踐,從具有相同功效的多種藥物中精心篩選而來。
[加減]凡30~40歲婦女,常伴有月經失調,不孕癥或流產史,其雙側乳房內出現大小不一的腫塊,質韌不堅,常同時或相繼發生。其形態或圓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某一象限。
腫塊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不與皮膚粘連,推之移動。在月經前3~4天,疼痛加重,腫塊腫大。經后疼痛減輕或消失,腫物縮小者可使用本方。
如肝郁氣滯盛者,可酌加延胡索、川楝子、青皮、橘核(葉)等;氣滯盛者,加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等;痰濕盛者,加白芥子、瓜蔞、夏枯草、半夏等。
按語:乳腺增生病是一種常見的乳房非炎癥性疾病。發生于青春期婦女,多為乳房小葉增生;發生于哺乳后期者,多為乳腺導管增生;發生于圍絕經期婦女,多為乳房囊性增生。
由于乳腺增生病有癌變的可能,在治療過程中,須每隔3~6個月隨診患者,予以詳細復查,進行動態觀察。若腫塊位于乳房的外上方,惡變的可能性大,須做病理切片。
劉某,女,28歲,職工。初診:1984年4月13日。
兩乳房結塊已4年多。開始較小,后逐漸長大,月經來前脹痛,腫塊變硬,經凈則軟。月經不調,量多色紫,且伴有腹痛,有時胸悶脅痛,胃納不香,大便干。檢查:人體瘦,面白顴紅,兩乳房均有結塊約有4cm×5cm大小,邊界不清,質地不硬,尚光滑無結節,與周圍組織不粘連,推之可以活動,苔薄舌紅,脈象弦細。適逢經臨,乳房脹痛,結塊增大,此肝郁失于疏泄,氣滯血行不暢,擬疏肝理氣為主,活血調經為輔。
處方:柴胡10g,香附10g,當歸10g,赤白芍各10g,郁金10g,瓜蔞12g,生山楂12g,紅花6g。5劑,水煎服。
二診:1984年4月18日。藥后脹痛減輕,經行也暢,大便正常,結塊變軟,唯腰酸肢軟,神疲乏力,苔薄舌紅,脈濡細,屬肝郁脾弱。
處方:前方去瓜蔞,加黨參12g、白術10g。5劑。
三診:兩乳結塊依然,已不脹痛,但腰部酸楚,白帶增多,納差,體倦思睡,苔薄舌淡,脈細,肝脾兩虧,沖任失調,擬疏肝健脾、調理沖任。
處方:柴胡10g,當歸10g,赤白芍各10g,黨參12g,白術10g,仙靈脾15g,菟絲子15g,女貞子10g,旱蓮草10g,雞血藤20g,首烏藤20g,橘葉核各10g。7劑。
囑其經前服初診方,經凈服三診方。5個多月結塊消失,月經正常,身體亦健壯。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