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查
一、概念(略)
二、偵查行為的種類
(一)訊問犯罪嫌疑人
1.主體:必須由偵查人員(2人以上)
2.地點
(1)未羈押傳喚到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其住所和現場(應當出示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經出示和現場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
(2)已羈押應當在看守所內進行。
3.時間
(1)開始時間
已經被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在拘留或逮捕后24小時以內訊問。
(2)持續時間
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保證必要休息時間)
4.方法
(1)先問是否有犯罪,承認則讓其陳述,否認則讓其辯解。
(2)犯罪嫌疑人應當如實回答,但是對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權拒絕回答。
(3)訊問同案的犯罪嫌疑人,應當分別進行。
(4)無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錄音或者錄像。
5.特殊對象
(1)未成年人:應當通知他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合適的成年人在場。
(2)女性未成年人:應當有女性工作人員在場。
(3)聾啞人:應當找個懂手語的人。
6.禁止嚴禁刑訊逼供以及其他非法方法獲取供述。
(二)詢問證人和被害人
1.主體:偵查人員(不得少于2人)
2.地點:現場 證人所在單位 住處 證人提出的地點進行。
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證人到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
【陷阱點撥】偵查人員詢問證人不得另行指定其他地點。(區別訊問嫌疑人)
3.方法:偵查人員詢問證人,應當分別進行。
4.特殊對象:
(1)未成年人:應當通知他的法定代理人。(2)聾啞人:應當找個懂手語的人。
5.禁止嚴禁暴力、威脅的方法取證。
(三)勘驗、檢查
1.主體:偵查人員。
必要時,可以指派或者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偵查人員的主持下進行。
2.對象:
(1)勘驗:場所、物品、尸體
(2)檢查:活人的身體(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害人)
3.種類:
(1)現場勘驗:①必須持有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的證明文件;②應邀請兩名與案件無關的見證人在場
(2)物證檢驗(略)
(3)人身檢查:①檢查婦女的身體(女性工作人員、醫師)。②對犯罪嫌疑人可以強制檢查,對被害人不能強制檢查。
【考點提示】可以提取指紋信息,采集血液、尿液等生物樣本。
(4)尸體解剖:對于死因不明的尸體,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解剖尸體或者開棺檢驗,并通知死者家屬(無需同意)到場。
(5)偵查實驗:禁止一切足以造成危險、侮辱人格或者有傷風化的行為。
4.復驗復查
檢察院審查案件時,對公安的勘驗、檢查,認為需要復驗、復查時,可以要求公安機關復驗、復查,并且可以派檢察人員參加。也可以由人民檢察院自己進行。
(四)搜查
1.主體:偵查人員(2人以上)
2.范圍:
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隱藏罪犯或者罪證的人的身體、物品、住處和其他有關地方
3.程序:
(1)搜查婦女的身體,應當由女工作人員進行。
(2)搜查時,必須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證。
【陷阱點撥】偵查人員在執行逮捕、拘留時,遇有緊急情況,不另用搜查證也可以進行搜查。
(3)公安機關負責人、檢察長都有權簽發搜查證。(無法院)
(4)搜查時,應當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在場。
(6)搜查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注明。
(五)查封、扣押物證、書證
1.主體:只能由偵查人員進行(2人以上)
2.范圍:僅限于查明與案件有關的具有證據意義的各種物品和文件。
3.對象:
(1)查封、扣押可以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各種財物、文件;
(2)查詢、凍結犯罪嫌疑人的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財產。
4.方法:
(1)無需扣押證,但是需要制作物品清單(一式兩份)。
(2)需要見證人在場。
(3)需要扣押嫌疑人的郵件、電報,經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批準,即可通知郵電機關將有關的郵件,電報檢交扣押。
(4)查詢、凍結存款、匯款、債券、股票、基金份額等,但不得扣劃;不得重復凍結。
(5)發現與本案無關的物證、書證必須在3天之內解除;
(六)鑒定
1.主體:由偵查機關指派或者聘請,只能是自然人。
2.對象:專門性問題
3.特殊問題:
(1)精神病鑒定的期間不計入辦案期限。
(2)鑒定人進行鑒定后,應當寫出書面鑒定意見,并且簽名。
(3)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以保障他們合法權益。
(七)辨認
1.主持:主持的偵查人員不少2人
2.主體:被害人、證人和犯罪嫌疑人
3.對象:與犯罪有關的物品、文件、尸體、犯罪嫌疑人
4.方法:
(1)批準決定:自偵案件,需要辨認犯罪嫌疑人的,應當經檢察長批準。
(2)單獨原則:幾名辨認人對同一對象進行辨認時,應當由每名辨認人單獨進行。
(3)混雜原則:公安機關:7人/5物/10張照片;
檢察機關:5-10人/5物或5-10張照片。
【注意】對場所、尸體等特定辨認對象進行辨認,或者辨認人能夠準確描述物品獨有特征的,陪襯物不受數量的限制。
(4)防止預斷:辨認前禁止見到被辨認人或者被辨認物原則。
(5)禁止暗示:不得給辨認人任何暗示。
(6)現場監督:必要時,可以有見證人在場。對辨認對象應當拍照,必要時可以對辨認過程進行錄音、錄像
(八)通緝
1.主體:①決定主體: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②發布主體:公安機關
2.對象:依法應當逮捕而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3.方法:超出自己管轄的地區,應當報請有權決定和發布的上級機關。
(九)技術偵查措施
1.主體:(1)決定主體公安機關(國安)、檢察院
(2)執行機關公安機關(國安)
2.適用的案件范圍:
(1)公安機關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
(2)檢察院重大(10萬)貪污、賄賂及利用職權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
(3)公、檢追捕被通緝或者批準、決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3.批準決定:
(1)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確定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種類和適用對象。
(2)批準決定自簽發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有效。對于不需要繼續的,應當及時解除;
(3)對于復雜、疑難案件,經過批準,有效期可以延長,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
4.執行程序:
(1)采取技術偵查措施,必須嚴格按照批準的措施種類、適用對象和期限執行。
(2)技術偵查措施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應當保密;
(3)技術偵查措施獲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對犯罪偵查、起訴、審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5.實例規定:
秘密偵查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
控制下交付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物的犯罪活動,公安根據偵查需要,可依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6.證據使用:
采取偵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如果使用該證據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應當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