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與咖啡、可可被公認為世界上三大天然飲料,而茶葉是其中飲用流傳最廣的。目前,世界上有60個國家產茶,160多個國家的20億人飲茶。我國是茶樹的故鄉,是世界上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的國家,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堪稱世界之最、中華之“國粹”。筆者作為主管茶產業發展的農林廳長,在倍感驕傲自豪的同時,更感傳承與光大的責任重大。在提高生活質量、保障身心健康得到社會普遍重視的今天,自然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天然綠色飲料”的茶,通過倡導“科學飲茶”,彰顯茶文化,繁榮茶產業,提高國民健康水平,促進茶農增收。
一、中國人的飲茶歷史
茶葉最早作為藥用,可以追溯到史前神農時代,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為“茶”字的古體)的說法。以后逐步由藥用、食用演變為飲用。最初的飲茶方式是用新鮮茶葉煮湯喝(生煮羹飲)。為了便于儲藏,人們開始把茶葉蒸制壓成餅狀,飲用時碾細沸水烹煮,這種飲用方式唐宋時代最為盛行。明代以后,沖飲方便的條形散茶取代了餅茶,茶葉產品由單一的綠茶衍生出紅茶、黃茶、花茶等多種茶類,飲茶在民間更為廣泛流傳。
早期的茶葉是皇室貢品、上層社會的奢侈品,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習俗日趨普及,茶館、茶坊遍布城鎮,邊疆牧民更是“不可一日無茶”。茶葉作為大眾飲品正越來越普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茶葉年人均消費量由150克增加到近500克,茶已成為我國“國飲”。
二、茶對人體有何保健功能
茶對人體的生理調節功能主要有提神、明目、益思、除煩、利尿等,是因為茶葉中含有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堿、茶多糖以及維生素C、維生素E等有效的功能性成份。近二十多年來,茶對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后引發的人體代謝不平衡的調節功能不斷被人們認知:一是殺菌抗病毒,改善腸道微生物環境;二是抗衰老,增強免疫力;三是降血脂、降血糖。此外,飲用綠茶、烏龍茶還能有效地防治皮膚癌、肺癌、肝癌、食道癌等癌癥。
三、茶的種類有哪些
茶葉因加工方式不同有很多種類,我國是世界上茶類最豐富的國家。茶葉最基本的種類有6種,根據加工工藝中發酵程度由輕到重分別為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六種基本茶類因加工工藝、產地、形態不同又包含了幾百種茶產品種類。基本茶類經再加工還可以生產出多種其他茶類,如花茶、磚茶、沱茶、濃縮茶、速溶茶、粉茶、抹茶……茶葉的種類是豐富多彩的,不同嗜好的人都可以挑選到適合自己口味的香茶美飲。
四、如何科學泡茶
飲茶講究色香味,從保健的角度來講,還需要盡量保存茶葉的有效成份。好茶必須用好水和好的茶具。一般而言,水要求用鈣、鎂等礦物質含量低的軟水。不同的茶葉用不同的茶具,綠茶、黃茶、白茶用無色玻璃杯,花茶、紅茶用有蓋瓷杯,烏龍茶、普洱茶用紫砂壺。科學泡茶有三要素,一是茶葉與水的比例,二是水的溫度,三是沖泡時間和次數。不同的茶葉三要素掌握程度不同,一般紅、綠茶用茶3克左右,加沸水150—200毫升(高檔細嫩的綠茶需將水溫降低至80℃左右),3—5分鐘后即可飲用。烏龍茶、普洱茶一般用茶6—10克,加沸水200毫升左右。烏龍茶每次沖泡的時間較短,沖泡次數可以多一些,第一次沖泡1分鐘后,第二次沖泡1分半鐘,第三次2分鐘,第四次2分半鐘,時間隨次數而增加,可以保持前后每一次茶湯濃度均勻。
五、飲茶時間、方法及用量
作為飲料,飲茶的時間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只要口渴,只要體內需要補充水分,隨時都可以飲茶。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從保健的角度,飲茶的時間又很有研究。空腹飲茶,尤其是濃茶,對胃有刺激作用,飯后立即飲茶又會沖淡胃液,不利于消化,因此,適宜的飲茶時間應該在飯后半小時開始,沖泡一杯濃度適中的茶水,逐次沖飲,續泡2—3次后棄除茶渣。對茶敏感、飲茶后影響睡眠的人,晚間不宜喝茶。
一般來說,綠茶、紅茶、花茶等細嫩茶葉,一天飲用量6—12克,根據各人身體狀況和習慣分2—4次沖泡。烏龍茶、普洱茶一天飲用量12—20克,分2—3次沖泡。
我們提倡,全天飲茶,濃度適中,餐后半小時起,多次慢飲。
六、飲茶與進食、服藥的關系
飲茶具有解油膩、助消化的作用。大量進食肉、蛋、奶后喝些濃茶,促進胃內食物排空,使胃部舒暢。茶與奶同飲可使茶味醇和,緩和茶葉中咖啡堿的興奮作用,有利于茶葉中脂溶性保健成分的吸收。茶葉中含有大量多酚類物質,會與蛋白質、鐵等物質凝固,不易被腸道黏膜吸收,影響人體對蛋白質和鐵質的消化吸收,因此進食海鮮、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后不宜立即飲茶。
藥物的種類繁多,性質各異,不能一概而論。含鐵、鈣、鋁等成分的西藥、蛋白類的酶制劑和微生物類的藥品以及安神、止咳、抗過敏、助眠的鎮靜類藥物不能用茶水送服,以防影響藥效。有些中草藥如人參、麻黃、鉤藤、黃連、土茯苓等也不宜與茶水混飲。茶葉中的茶多酚可以促進維生素C在人體內的積累和吸收,同時,茶葉本身含有多種維生素,有興奮、利尿、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這類藥物用茶水送服不會有不良影響。
七、特殊人群飲茶有哪些禁忌
兒童不宜喝濃茶,因為茶葉濃度大時,茶多酚的含量高,易與食物中的鐵發生作用,不利于鐵的吸收。
孕期、哺乳期婦女忌飲濃茶,以防止孕期缺鐵性貧血。哺乳期婦女飲濃茶使過多的咖啡堿進入乳汁,會間接導致嬰兒興奮,引起少眠和多啼哭。
老年人要適時、適量、飲好茶。老年人吸收功能、代謝機能衰退,粗老茶葉中氟、鈣、鎂等礦物質含量較高,過量飲用會影響骨代謝。老年人晚間、睡前尤其不能多飲茶、飲濃茶,以免興奮神經、增加排尿量,影響睡眠。
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適量持久的飲茶有利于心血管癥狀的改善,降低血脂、膽固醇、增進血液抗凝固性、增加毛細血管的彈性。糖尿病患者可適當增加飲茶量,最好用采自老茶樹鮮葉加工的茶葉,用低于50℃的冷開水充分浸泡后飲用。
消化道疾病、心臟病、腎功能不全患者一般不宜飲高檔綠茶,特別是剛炒制的新茶,以減輕茶多酚對消化道黏膜的刺激,減少心臟和腎臟的負擔。
放射科醫生和從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員宜多飲茶,因為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具有一定的抗輻射作用,多飲茶有利增強抗輻射能力。
八、苦瓜茶、蘆蒿茶與綠茶有何區別
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開發出各種可供飲用的植物性飲料,并稱之為“××茶”,尤其是近年來,種類劇增,如苦瓜茶、蘆蒿茶、苦丁茶、銀杏茶、桑茶、絞股藍茶等等,這些均為非茶之茶。非茶之茶與茶葉的本質區別在于,不管哪一種“茶”都不含或只含有少量的茶葉特征性成分茶多酚和茶氨酸,因此保健功能、營養功能及效果都與茶葉不同。對于非茶之茶應該區別對待,其中有些長期以來就被人們食用、飲用并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即“藥食同源”,這些“茶”可以根據個人嗜好、身體狀況和“茶”的功能,放心飲用。還有一些則是近年來人們根據某些植物特有的有效成分新開發的,這類“茶”在沒有研究清楚其內含成分、沒有進行嚴格的病理、毒理試驗證明其無害以前,必須慎重對待。苦瓜茶、蘆蒿茶都屬于“藥食同源”的非茶之茶。
九、家用茶葉如何儲存
茶葉極易吸濕和吸收異味,茶葉內含物質在高溫高濕和有氧的條件下極易被氧化使品質劣變。因此,有效儲存茶葉的必要條件是低溫、干燥、避光、少氧。一般家庭儲存茶葉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冷藏保健法。將茶葉封裝好,盡量擠掉袋(罐)內的氣體,放入冰箱冷凍室,可存放一年半到兩年。也可放冰箱冷藏室,茶葉須多層密封包裝,以防串味,保持溫度在5℃以下。飲用時將茶葉取出,充分回溫后才可拆封,以免茶葉吸濕劣變。二是密封干燥儲藏法,將塊狀生石灰用布袋裝好,置于密封容器(潔凈有蓋的陶瓷壇或鐵聽)底部,把包好的茶葉分層疊放在布袋上,蓋嚴容器,放在陰涼干燥處,可保存一年以上。
十、江蘇有哪些名茶
全省有生產量、有品牌、有市場的名茶有30多種,茶區市市有名茶,縣縣有珍品,形成了東有碧螺春,西有雨花茶,“雪芽”、“雀舌”綴其間的格局。蘇州碧螺春早在清代就馳名中外,以其“條索纖細、卷曲呈螺、密披茸毫、銀白隱翠、香濃味鮮”受青睞,與西湖龍井齊名,為“國禮”級茶葉珍品。南京雨花茶是1959年為紀念在雨花臺犧牲的革命先烈,由省政府組織創制并命名的名茶,具有“緊細圓直、形似松針、色澤翠綠,香清味醇”的特征。目前洞庭碧螺春和雨花茶都已經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無錫太湖翠竹、無錫毫茶、二泉銀毫;宜興陽羨雪芽、善卷春月、竹海金茗;溧陽水西翠柏、南山壽眉、天目湖白茶、沙河桂茗;金壇茅山青鋒、金壇雀舌;武進陽湖新月;鎮江金山翠芽、驚春靈芽、五峰迎春;句容茅山長青、寶華玉筍;丹徒三山香茗;丹陽鳳美劍毫;溧水翠眉;高淳金陵春;六合平山翠茗;儀征綠楊春、皓茗茶;連云港云霧茶……都是茶中珍品。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不同嗜好的飲茶愛好者都可以從中選到適合自己的茶葉。
來源|華巖文教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微看點的觀點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