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北京電影節海報今天剛一發布,便成功火出了圈。
盡管配上文案“四月的北京 水綠 云淡 風輕 / 天壇女神 屹立蒼穹 / 腳踏大地 播灑芬芳于參天之樹 / 振臂向天 喚醒晨光于璀璨星空”,看似很有道理的樣子。可設計上的粗糙質感依舊引發了從業內到圍觀群眾的大范圍吐槽。
“看著就像昵圖網下載的免費模板”
“幾個圖層都能給他數出來”
“不如學生會水準”
有人把北影節和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海報進行惡搞版的對比解讀,八方熱心網友甚至紛紛下場模仿起北京電影節的海報主題,引發了一波狂歡。
熱心網友的仿照設計版本
在洶涌的吐槽浪潮中,微博話題“北影節海報”的閱讀量迅速飆升到3000W,堪稱是一次成功的話題傳播。這是否是一次有預謀性的“審丑”營銷?
營銷娛子醬回顧了此前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歷年海報后發現,其實這不過是北京電影節的日常設計水準,過去的八屆電影節海報,北影節已經把“土味設計”深刻的通過海報延續了下來。
歷年北影節海報
而上海國際電影節海報往年的畫風也令人不敢恭維。除了像素高一點,設計上和北影節的水平倒是不分伯仲……
所幸的是,或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年上海電影節的海報請了《影》和《山河故人》等電影海報的設計者黃海操刀,完成了一次大翻身。喜聞樂見的孫悟空和中國元素飽受贊賞。
但這樣的海報在內陸各大電影節中還是少數,也很難憑借優質的效果引發大家的傳播。畢竟對于大眾而言,審丑還是比審美更值得探討。
上一次因為海報事件喜提熱搜的還是去年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吳京歡迎你”的強烈既視感也引發了網友的瘋狂玩梗。
甚至有人把介紹語P成了“澳門首家線上賭場上線”,看來似乎也沒什么違和感。
同期,臺灣金馬獎的海報主題也是人物,但是質感便相對高級的多。
據悉,這屆金馬獎海報設計的理念是像山丘般偉大聳立,在時代中像浪潮般層疊推進。將海報90°旋轉,就會看到一張張面孔的側臉,分別取自金馬四大主軸的代表人物李安、侯孝賢、鞏俐、小野。
同樣擅長以人物為主角的戛納電影節海報也曾經誕生過不少經典。不僅設計元素多元、充滿藝術色彩,海報背后還有著特殊的含義。
比如這張2014年 6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海報,是以意大利已故著名導演費德里科的名片《八部半》的劇照為基礎設計。
劇照主角為意大利已故知名演員馬爾切洛·馬斯特羅揚尼。《八部半》1963年曾在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展映,后來獲得美國奧斯卡獎優秀外語片獎,成為經典影片。
而2012年 第65屆戛納電影節海報則延續了上幾屆的女性主題,并選用了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作為海報人物。當年適逢夢露逝世五十周年,為了表達紀念,海報挑選了夢露手捧生日蛋糕,吹滅蠟燭的瞬間。
通過對比,可以發現國內的電影節在設計時相比海報本身傳遞的美學感受,更看重的還是背后的賦能意義是否高大上。以北京電影節的海報來看,似乎每一張圖片照應文案,可以解讀出一番大道理。
比如去年的“開闊的視野象征著包容開放的氛圍”,比如今年的“腳踏大地 播灑芬芳于參天之樹”……這似乎也是導致最終選出的海報美感不足的重要原因。
但電影藝術本身便是一種審美的享受,而作為“門面”的海報,也承擔著十分重要的功效。過于強調縹緲的精神內核而忽略了審美觀感,或許本身便是一種本末倒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