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帕金森,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手抖”,有人認為手抖就是得了帕金森病,這是對這個疾病最常見的誤解。
門診上也總是有病人因出現手抖來就診,因為大家都害怕患上帕金森病。
那么,手抖就是帕金森病嗎?
答案是:手抖要把原因辨,結果我來告訴您!!
兒童期手抖
在寶寶很小時,家長發現孩子有手發抖的現象,最常見的是維生素D和鈣缺乏,補充維生素D和鈣片后癥狀好轉。
如果僅僅是快速抖動,只是瞬間的事,則應該屬于正常的情況,與孩子受涼或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
出生時有難產,缺氧,可能存在缺氧缺血性腦病,需要及時到兒童神經內科就診予以確診。
癲癇和貧血也是造成手抖的常見原因,癲癇抽搐時出現肢體抽動,僵硬等;貧血可見面色蒼白,血色素降低。
青年期手抖
生理性手抖動的幅度小而速度快,多在靜止時出現,是一種細小的、快速的、無規律的抖動。生理性手抖常在精神緊張、恐懼、情緒激動、劇痛及極度疲勞的情況下出現,一旦引起手抖的上述原因消除,手抖也隨之消失。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好發于兒童或青少年的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態異常為首發癥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常被誤診為腦性癱瘓或痙攣性截癱,這個病需要高度警惕,半數病人出現8-10Hz位置性、意向性震顫(不同于帕金森病的4-6Hz靜止性震顫)。對小劑量左旋多巴有戲劇性和持久性反應。
如果在手抖的同時,伴有消瘦、多汗、突眼、心跳加速等癥狀,則應考慮為甲狀腺功能亢進,需要進一步到醫院行甲功及甲狀腺B超檢查。
患者出現意向性震顫,是指患者約接近目標物體其抖動約明顯,要考慮為小腦病變所致。有家族遺傳史的要考慮為遺傳性疾病,并且小腦病變患者還出現眼球震顫、言語改變以及站立行走不穩等共濟失調表現。
中老年期手抖
中老年人在不良生活事件刺激后,出現肢體抖動震顫,可在情緒平復后自行減輕或停止。多為心因素性震顫。該種抖動最顯著的特點為一種發作性抖動,在診斷該病前首先需排除各種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肢體抖動。
如果抖動發生在寫字,端水杯,夾菜或者在做精細工作時抖,靜止時減輕或消失,同時在緊張、注意力集中、激動時顫抖加重,有一部分患者少量飲酒可減輕抖動,應首先懷疑特發性震顫(又稱家族性震顫及原發性震顫)。
中年時期出現的肢體抖動,肢體靜止性震顫明顯,拇指與食指每秒4-6次的對合動作,又稱為“搓丸樣”動作。隨病程的延長出現肢體僵硬、動作減少,行走不穩等癥狀。并且伴有流涎,翻身困難,便秘,嗅覺障礙,查體肢體肌張力增高,服用美多巴后癥狀緩解,這個時候考慮為帕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