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書房記特約作者)
春秋初期,“狄人”在北方興起。
狄人與鬼方、獫狁、葷粥一樣,都是黃帝部落的堂兄弟,不過是不同的部落,或改了個名號重新登上歷史舞臺。
狄人大的有三支,分別是赤狄、白狄、長狄,另外還有徐、狄、蒲等狄,可稱其為“眾狄”。
筆者在這篇文章中專說“白狄”。
白狄生活在陜北,今天的陜北正是白狄當年的領地,二者幾乎完美重合。白狄正是陜北人的直系祖先。
筆者三四歲時,村里有人勒狗,勒的是一只白狗,雪白的毛皮。老郭的奶奶表現出極大的悲憫與惶恐,反復勸那些勒狗的人,近乎哀求,說白狗是神,是老祖宗,不能勒呀,通天著呢,要遭報應的。
那些勒狗的人貪圖雪白的毛皮,有的還想吃肉,那聽得進奶奶的勸告。白狗在樹杈上掙扎一番,安靜了。
這件事給老郭留下深刻映象。日后研究“白狄”,突然意識到奶奶的話的重要性,是跨時空的。時間雖然過了3000年,一些歷史信息還依稀留存民間,一代代口口相傳。
當您讀到“白狗是老祖先”“老槐樹不能伐,是老祖先”,與聽一位日薄西山的老人,不經意間喃喃嘮叨,卻表達同一意見,對您的沖擊是天壤之別的,就像親自喝一口陳年老酒與聽老郭描述其美味的區別一樣。
奶奶的話還給我另一個信息,白狄的圖騰不是“鷹”,而是白狗。不知白狄是不是史書中的“犬戎”?
狄人不都是崇拜“鷹”的。《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二經》中說,西北方有盂山,盂山有白翟。陜北最高的山叫白于山,位于定靖、吳起、志丹一帶,不知和“盂山”有何聯系。
《山海經·五臧山經》中說,狄人有284個部落,其中58個有圖騰信仰,有圖騰信仰的部落中,用鳥作圖騰的14個。這告訴我們,同是狄人,信仰不同,有的有信仰,有的沒信仰,有的信仰鷹,有的信仰犬。
其實信仰鷹和信仰犬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是捕獵的好幫手。
公元前990年,穆王姬滿率軍北伐陜北的犬戎,俘獲5名部落首領及“四白狼、四白鹿”,“白狼”“白鹿”顯然是部族圖騰,看來這一帶狄普遍尚“白”。
白狄不是白人,白狄崇拜白犬,崇尚白色,所以稱其為“白狄”。
北魏時期,陜北“林胡”造反。“林胡”是狄的后裔。史書中寫,有一支農民軍為“白額軍”。何為“白額”,其實就是今天陜北人裝束,頭扎“白羊肚子手巾”。還有的農民軍以白幡、白旗為號。可見,北魏時期陜北仍尚白。
您看今天陜北人打扮,“白羊肚子手巾紅腰帶,親人們迎過延河來。”頭扎白手巾,身穿白板羊皮襖,是陜北人最顯著的特征。在沒有布匹,也沒染布的年代,也就是我的祖輩生活的年代,陜北人還穿白色的皮衣,白色的皮褲,白色的皮靴子。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白狄給陜北人烙上的印,一直保持至今。
身著羊皮襖,參加定邊縣“四干會”。
上圖,是筆者偶爾發現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反映的是大約上世紀70年代,陜北定邊縣的村干部統一著一領白板羊皮襖,整隊進入會場的情景。
現在又有年輕人為照片中的村級干部動容,認為他們衣著粗陋,勞動強度大,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其實您又錯了,□□□□(此處略去520個字)。
2019年,“十·一”國慶閱兵,一群陜北橫山人,在天安門前“耍”起了“橫山老腰鼓”。他們可知道,為什么穿一身白?
崇尚白色,是白狄給陜北烙的印。
白狄姓姬,正是黃帝的姓,白狄是黃帝的直系后人。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明確地說,黃帝是北狄的祖先。
《山海經·大荒北經》也記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犬戎也是白狄的一支,白犬就是白狄,黃帝是犬戎的祖先,也是白狄的祖先。
《山海經》這個說法得到了其他古書的印證。漢王符所作《潛夫論》有一篇專講古族姓氏的《志氏姓》,里面記載犬戎和白狄的姓氏,其中很明確地說:“隗姓赤狄,姬姓白狄……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于黃帝。”
《山海經·大荒北經》:“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于黃帝。”
您看看,這么多文獻反復說,黃帝是白狄的祖先,黃帝本身就是犬戎。
慈眉善目的黃帝,原來是“狄”人!
《左傳》《國語》也有不少地方記載白狄族屬于姬姓,還記載白狄族居住在秦國所居的雍州范圍。
《國語·齊語》中說,齊桓公“西攘白狄,至于西河”。這西河正是老郭的母親河,無定河。南朝宋裴骃《集解》中認為,“西河”是“圁水”,此話正確。
無定河古稱“圁水”,唐宋時叫“乞銀”。“聞聽將軍收乞銀”,“乞銀”是鮮卑語,馬的意思,“圁水”兩岸是牧馬的好地方,因馬而得名。老郭的家鄉古為“銀州”,有“圁川書院”,為米脂博得了“文化縣”的美譽。
“圁”“乞銀”“銀”,發音相近。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命呂相為使致秦桓公《絕秦書》說:“白狄與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婚姻也。”意思是,你秦國和白狄都在雍州,白狄是你的仇家,卻是我的親家。雍州就是陜北。
白狄在陜北,史學界沒有爭議。
無定河,陜北母親河,也是“白狄”的母親河。
您聽過重耳奔狄的故事嗎?
晉公子重耳受糊涂父親迫害,連夜跑到陜北子洲、子長一帶投奔“jiě家”。“jiě家”是陜北話,是外爺家、舅家。
舅舅一看外甥來了,得隆重招待啊。得,舅舅跨過黃河,到離石、柳林攻打另一個狄人部落,叫“廧咎如”。
“廧咎如”看來是個小部落,不經打,一打就敗了。舅舅俘虜了人家的兩位小姐,姊妹倆,叫“叔隗、季隗”。孟、仲、叔、季,“叔隗、季隗”就是小三、小四,長得非常漂亮。
舅舅大度,大手一揮,說,外甥遠道而來,沒什么好送的,這隗家的三女子、四女子,就送你作媳婦吧。
這段歷史寫在《左傳》中,“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
重耳寄人籬下,那敢張揚,還得拉攏拉攏跟班。于是自己留了小四季隗,把小三送給跟班趙衰。小三生下一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趙盾。看來基因不錯。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載:“狄代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公子取季隗,以叔隗妻趙衰。”
看官請注意,小三、小四姊妹倆姓“隗”,不正是“鬼方”姓嗎?
狄、戎、鬼方、白狄、赤狄、長狄、獫狁、獯鬻、林胡、樓煩,等等,他們之間的區別界線,不僅老郭講不清,2000多年前的周人也是一本糊涂帳,恐怕當事人也不明白。
婁煩古城遺址
今天山西有一縣,叫“婁煩”,讓我們看到“樓煩”的影子。
重耳回國登基2年后,就向白狄進攻。《史記·匈奴列傳》:“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間,號曰赤翟、白翟。”就是重耳攻打無定河與洛河之間廣大地區的白狄。
看來重耳也是只白眼狼,他去陜北攻打白狄,可曾記得笑呵呵的舅舅送他兩個媳婦?
其實對政治人物,不能用道德衡量。
重耳奔狄。
重耳在舅舅家呆的地方現在叫淮寧川,當地人叫“重耳川”。這可不是一條普通的“川”,倒不是因為重耳,而是埋著我們的老祖宗“黃帝”。
您要說了,黃帝老人家不是埋在陜北黃陵縣,怎么埋在“重耳川”?
這不是老郭瞎白話,黃帝的確埋在“重耳川”,有很多史料文獻證明。
《史記》《漢書》就記載黃帝的陵墓在距石峁古城不遠的陜北子長、子洲一帶。
子長 高柏山
《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索隱》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上郡陽周縣正是今陜北子長縣。查《漢書·地理志》,上郡陽周縣下確實記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冢”字樣。
此外,《漢書·地理志》記載,上郡膚施縣“有黃帝祠四所”,膚施即今陜西榆陽區魚河。
真正的黃帝埋在“重耳川”,已無懸念。
近年,陜北神木縣高家堡發現石峁古城遺址,這是石破天驚的重大考古發現,被譽為“華夏文明第一城”,是“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
石峁古城遺址,黃帝的“昆侖城”
石峁古城需200年才能完成發掘,那時就能真正搞明白中華文明的起源了。看來,老郭等不到那天。
石峁古城有6個故宮大,存續時間是公元前2300年至前1900年。這正是黃帝時期,有專家估計,石峁古城正是傳說中黃帝的昆侖城。
漢朝皇帝每年去祭拜黃帝,“重耳川”遠啊,在陜北的北部,往返得一個多月。皇帝懶政,腦子一歪,想了個辦法,走到黃陵就不走了,就在這兒燒紙吧。相當于在十字路口給遠方的親人燒紙,這在陜北叫“指得燒”。
石峁古城說明,黃帝是白狄人,都生于斯,長于斯,死了還埋于斯。
在舅舅家呆了12年,重返晉國,當了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晉文公回憶這段歷史,說“余從狄君以田渭濱”,就是我跟著舅舅到渭河邊打獵。這透露了白狄的疆域,就是北到無定河,南到渭北,這正是陜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