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接近尾聲,過段時間很多大學生即將上演泡圖書館、通宵刷夜、切斷一切娛樂的年度勵志奮斗大戲,爭取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期末考試大敵將至。明明一個學期有19周,但考試成績可能只取決于最后的一個星期甚至三天。
平常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一天時間常常就在一張床、一部手機里消磨掉了。白天昏昏欲睡賴床不起,晚上卻又異常興奮變身夜貓子,雙手不停地敲擊著鍵盤。
有時哀嘆兩句這樣的日子真無聊,想勵志發憤圖強要好好學習找回當年高中的自己,睡覺前狠狠發下毒誓“明天一定好好努力”,第二天清早睜開眼發現不過是自己跟自己開了一個玩笑而已。整個學期基本處于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狀態。
這樣的日子和提前步入老齡化有什么區別呢?或許正如今年獲得世界諾貝爾文學獎的鮑勃·迪倫說的“Colleges are like old-age homes, except for the fact that more people die in colleges”(大學就像養老院,而且事實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學里)。
明明人生剛開啟四分之一,二十歲左右的我們卻活成了七十多歲的樣子,看起來像已經提前陷入了將死的狀態,在最好的青春年華里活成了一個只會玩手機的胖子。有時候常常分不清身處大學的我們是真的過了365天還是不思進取把一天不斷重復上演了365遍。
以前有多少人躺在床上吸鴉片,現在就有多少人躺在床上玩手機。姿勢沒變,只是多了幾分抱怨,為什么別人生活得妙趣橫生,自己就變成了這幅樣子?可人生的絕大多數痛苦都來自于一件事:身體喜歡隨大溜,意識又渴望不平凡。
回想當初剛進大學校門的我們,也曾意氣風發雄心壯志。高中時被那句“努力吧,考上了大學就輕松了”洗腦,進入大學好發現那都是鬼扯的,可其實我們卻把這句話執行地徹徹底底。
剛剛脫離高考,畢業還是一個遙遠的詞,脫離了父母的身邊,享受那份沒有管束沒有肩上負擔的自由,在可以重塑自己的年紀選擇了茍且,在表面輕松的安逸區沉淪,兩耳不聞窗外事,懵懵懂懂地把大學當做了人生終點。
專業要么是父母選的,要么就是隨意挑的,考試成績向來不求精,只求差不多不掛科就行,無所適從地選擇了安逸當下。“人生得意須盡歡”似乎早就成了這種“安樂死”狀態最無可辯駁的理由。
一年多的時間里,曾經眼里的那份銳氣早就被安逸區的舒適消磨殆盡,曾經的理想和目標似乎是別人的故事。除了身體在向安逸妥協,連帶著思想都在禁錮中一步步走向衰老走向毀滅,成了一群沒有意識的行尸走肉。
熬到大三大四時,看著身邊的人都為各自專注的事情忙碌,發現自己的生活“如此不堪”,好奇究竟自己想要什么,未來會是什么樣子。想去聽聽別人的建議,迫切希望別人能告訴自己可以做什么,然而聽得越多想得越多就越迷茫,又或者是在開始做之前就已經找了各種無法實現的理由否定了自己。
“考公務員?”
“哪里那么容易?別說考不上了,就算考上了,我怎么競爭得過關系戶?”
“考研?”
“考什么專業什么學校呢?要看那么多書,心儀學校還這么多人競爭,過去的專業課都沒怎么上,應該考不上吧?”
“直接工作?”
“大學這四年就這樣混過來了,簡歷一片空白,投出去的也石沉大海,根本就找不到好工作,怎么辦?”
……
大多數情況下是內心的巖漿還沒噴發就被別人的看法聲音淹沒了;或者是一旦選擇需要付出辛苦扛起責任的時候,自己逃避了。無論是考研、公務員、工作……生怕自己走錯路,害怕自己后悔,不知不覺地呆在了原地,遲遲沒有邁出過第一步。
最后一邊哭喊著自己的無能,一邊不努力開始改變,一邊害怕自己一事無成。彈指一揮間,畢業的那一刻,發現自己落下了一大段路,追趕無望,猛然回首自己早已死在了大學四年的艷陽天里,根本無法抵抗畢業這個寒冬。
其實沒有任何人蒙住我們的雙眼,沒有任何人困住我們的雙腳,也從來不是生活和未來拋棄了我們,只不過是我們自己安于現狀,固步自封,過早放棄了自己。
不愿突破,不愿嘗試,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和耐心,選擇了隨波逐流,明明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最終在奮斗與安逸中苦苦掙扎。有些人活著,但他卻已經“死”了,死在了二十歲,埋葬在七十歲。
當然,人生多年,生死難當,什么樣的大學生活才不是養老院的日子?多去參加社團活動,還是努力提高GPA,還是多多實習……誰也沒有定論。
可我們終將要明白的是若是真的住到了養老院,那是因為這個人真的老了,職業生涯結束了,面臨真正的人生終點了。大學卻永遠不是我們最終的歸宿,只是另一個人生起點,我們必須要清醒地認清這個現實。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短片,雖然只有100多秒,卻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人生倒計時的故事。曾經少年鮮衣怒馬,在工作后單調乏味,身處大學的我們不也一樣?呆在大學這座養老院里“養老”,沒有夢想行尸走肉般生活,那遲暮之年時是否會悔恨自己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了茍且呢?
美國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說過“處在二十幾歲的好處同時也是壞處就在于:你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將改變你的余生。”愿投胎技術不過硬,兌獎券永遠只能刮出謝謝的我們早日奔跑起來,不要在原地踏步,別在二十歲左右的年紀在最美好的大學生活中“英年早逝”。
公眾后臺回復“養老院”
看看為什么明明身處大學養老院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