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點君
有一次和一位女性朋友聊天,她說了這樣一段話:
在我二十多歲的年齡時,身邊的女人都在恨嫁。或是找到了白馬王子,憧憬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或是戀愛太多失戀太多,想找一個愿娶的人一勞永逸地安定下來。她們倒不是找飯票,只是覺得不結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轉眼到了我三十多歲的年齡,局面發生變化,離婚成了茶余飯后的話題。婚姻中的女人以冷漠的語氣說著那些出軌家變和財產分割的事,脫離了婚姻的女人就像去了趟巴黎回來,懷疑旅行的意義,又不甘寂寞一人。
雖沒結過婚,我卻對這席話話深以為然。很多人以為結了婚,就能走上一條安全的、回家的路。事實卻是,更多的人,或迷失或掙扎在婚姻這條道路上,找不到回家的路。
“什么是愛?”、“怎么愛?”這是幾乎每個人都在問的問題。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與此相關的演講,這個演講曾在網上感動了很多人。但我想分享它,不是因為它感人,而是因為它有用,可以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從而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賴佩霞TED演講 | 19'00''
▼點擊觀看視頻 ▼
賴佩霞:臺灣著名歌手與藝人,現為雜志發行人、作家、心理咨詢師、心靈講師。
家庭的覺醒
▼先來看一張圖。
這是賴佩霞在演講中特別提到的一張圖。了解心理學的人大都知道這張圖,它是一個“冰山理論”。
弗洛依德、海明威都曾提過冰山理論。這個理論是說我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我們自己只看到上面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部分,通常只有在親密關系里面,你隱藏在下面的部分通通才會上來。
因為彼此都很知道對方的短板,很容易哪壺不開哪壺。其次就是故意的,你讓我生氣,我就要讓你更難過。所以親密關系中常常出現那種較勁,互相傷害。
不管在外人看起來你有多厲害,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么好,都會有一個部分的你,是你從來都不知道的。而那個你,是那么小氣,那么不可理喻,甚至于那么惡毒。
賴佩霞說自己本來也不相信,一直到結婚后,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兇惡,才明白自己究竟是個什么貨色。
這時候,當賴佩霞回過頭去看,發現回家才是覺醒的第一步。
在家,我們經常會碰到兩種情況:一種是成為對的,一種是你要成為和平的。
夫妻間的很多爭執都是為了證明我是對的,所以你寧愿失去和平,堅持己見。然而,就在那個爭對的過程中,兩人已經互相傷害了很多。
我們為什么會爭執?
第一,腎上腺素上升。當我們要爭對的時候,腎上腺素就開始上升。而腎上腺素的上升還會成為一種癮,它跟酒癮、煙癮一樣。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會對小小的一件事表現得暴跳如雷。
第二,家庭價值觀的差異。夫妻間的諸多摩擦其實都是價值觀的沖突,這種沖突源自于(夫妻兩人)各自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價值觀。
賴佩霞的第一段婚姻讓她非常痛苦。在這段關系中,她遵照了媽媽教給她的所有道理和做法。比如不可以說人背后話,比如有話要當面說,比如只要是對的,就應該據理力爭。因為那時候完全不懂,更因為很愛自己的媽媽,這些教導,賴佩霞全部照做。甚至包括那一句很多父母親都說過的,非常危險又愚蠢的話——“我罵你是因為我愛你”。
但是結果,很慘。這段持續了八年的婚姻,最終以她帶著兩個女兒離開而告終。
如果我們很愛很愛自己的父母,就會繼承他們的方式。一旦到了爭是非對錯之時,我們就會在潛意識里,用當年父母對待(教導)自己的方式,來對待現在的家人。這就是原生家庭在價值觀層面帶給孩子的深刻影響。
年輕時期的賴佩霞
如果你的母親很哀傷,你敢快樂嗎?
家是一個人的起點,但我們大部分人身上的問題卻始于家庭。
現在,問大家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你的母親一輩子呈現出來的都是哀傷,是落寞,你還敢快樂嗎?
賴佩霞講了自己的故事。她的母親是單親媽媽,50年前,因為越戰關系,母親留在了越南,父親去了美國。那時候已經懷孕的母親仍然決定生下她,但很多年,她不曾見過自己的父親。
因為母親過得很辛苦,不快樂,在和母親相依為命的日子里,賴佩霞不敢做錯事,不敢惹麻煩,甚至不敢跟媽媽說自己受了什么傷,因為怕媽媽難過。很多委屈就這樣一個人吞了下來。
母親與孩子的關系是最親密的,當媽媽不快樂的時候,懂得心疼媽媽的孩子只能默默承受。承受的多了,必然會出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自信。后來,賴佩霞把自己身上的所有問題,碰到的任何問題全都歸咎于沒有爸爸,并帶著這樣的念頭走入了第一段婚姻。
兩個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賴佩霞的第一任老公也來自單親家庭),怎么創造出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呢?他們沒有榜樣啊。這時候,如果你不覺醒,不知道問題在哪里,不開始自信,你就永遠不可能走出一條幸福的康莊大道。
走進婚姻,賴佩霞才發現,在那個冰山的底層,有多大的一部分的自己,是自己從來不知道的。當她發怒的時候,態度蠻橫,說話刻薄,但那時她卻堅信自己是對的。
從那個搖搖晃晃的婚姻中走出來后,賴佩霞開始思考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到底什么才是對的?
這個問題直到后來她因為一個想法才有了答案。這個想法就是——如果今天碰到這樣狀況的人是我的孩子,那我應該怎么做?與其講道理給他聽,倒不如做給他看。
正是從那個時候起,賴佩霞開始慢慢懂得,怎么樣因為愛孩子而轉過頭來愛自己。并從現任先生與他父母的關系中,逐漸明白什么叫愛自己。
賴佩霞和丈夫
什么是愛自己?
年輕時,我們愛上一個人,總會勝過愛自己。而身邊大多數的聲音也都在告訴我們:去愛別人。可是賴佩霞說:一定要先愛自己。
她說:我先生是我所見過全世界最愛自己的人。他的體重從當兵那時起到現在65歲一直沒有增加過。他每天堅持運動,不健康的東西一點都不吃。
為什么?因為他很愛他的父母,他知道自己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他很珍惜父母親給他的生命。而只有一個真的愛自己父母,敬畏自己的父母,知道他們一生的辛苦,知道他們將生命傳授給自己是多不容易的人,才能真正地愛自己。
自從認識他之后,我開始學會了愛自己。為什么我一定要愛我自己?因為一個不快樂的母親是養不出一個快樂的孩子來的。他們需要榜樣,需要知道什么是快樂。
所以,在親密關系當中我們兩個也放下了輸贏,每次有爭執的時候我就說“算你贏好了”,他就閉嘴了,這招很好用。因為我深深了解我不想要爭輸贏,我想要和平。在我們之間的和平里,創造了兩個快樂幸福的孩子。
快樂不是靠賺錢,不是光看一個數字就可以快樂起來的,他們需要看到一個快快樂樂的榜樣。這世界上有錢的人很多,但快樂的人太少了。
很不幸,十點君就是在一個“沒有和平,只有兩個很不快樂的榜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我記事開始,就目睹了父母關系一次又一次的破裂,在種種爭吵和打架中,絕望地瞪著暴跳如雷的父親,流淚心碎的母親……
所以從小到大,自卑是我最親的朋友,并且我經常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而在每個爸爸和媽媽考慮離婚的時刻,我都跟媽媽說:媽媽別哭,我以后肯定不結婚,咱倆就一起過吧。”這種對愛情的不相信,對婚姻的恐懼曾讓我把“不結婚”這句話堅定地說了好幾年。
幸運的是,長大后隨著智力和閱歷的增長,開始覺醒自己的人生絕不能過成爸媽那個樣子。我漸漸隱約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命竟然和那些“幸福的別人”是一樣寶貴的。我開始努力對自己好一點,精神上不再自我折磨,物質上則盡量自我滿足。在愛自己的過程中,一點一點的自信起來,也一點一點的確信,自己還是值得被愛的。
都說成人禮,是我們遇到一個人,通過一段關系,去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以前我會覺得那個人一定是我的今生摯愛,但現在我會認為,那個人,不是別人,而是我自己。
愛自己, 自我探索,是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的第一步。
愛自己不僅是給自吃好的,穿舒服的,更是內在世界許多價值感的建設。與自己的關系處理好了,與家人、朋友、同事、路人的關系才能自在妥帖。王爾德有一句話:愛自己是這一場終身浪漫的戀情。可能愛自己就是所有的根本、夢想的目的。人活一世肯定都想有一些成就,而這個成就探索到最后,就是內心的平和,家人的快樂。
最后,再說回到“什么是愛,怎么去愛”這個問題上。
很抱歉,這個問題恐怕誰也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答案。不過這里我很想推薦一本我最愛的心理學書——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這本書擺在我的案頭,很多時刻給予我無窮的力量,到現在還會經常拿起來翻翻,有些段落甚至可以背出來:
“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愛他人。”
怎么說呢,沒有誰的父母是完美的。從前他們對我們的愛可能如此殘破,但我們無法責備,因為已經發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學會愛自己,讓自己的心智成熟起來,快樂起來,慈悲起來,而不是重蹈覆轍。
只有快樂的人才能養育快樂的孩子,只有快樂的人才能創造快樂的世界,認識自己,愛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條路。但是,我們只有藉由它,才能通向幸福。
但愿你我都能早點找到回家的路。
十點讀書會“10天共讀一本好書”計劃正在進行
目前正在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