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貧窮不滅俠客夢
“江南貧俠”,聽起來頗奇怪
俠便俠,怎么還“貧”呢
此乃大俠徐悲鴻自立名號
但俠客夢并沒有被貧窮壓倒,
當不了“江南大俠”,
那就當“江南貧俠”!
學會了篆刻的徐悲鴻,
端正地在一方印石上刻上了這四個字,
給自己的畫作鈐上。
2
俠者,見不平則不忍
俠者,路見不平不可忍必拔刀相助
少年徐悲鴻已經露出崢嶸,英雄底色
3
貧字逼死英雄漢
他把自己的名字徐壽康改成了徐悲鴻
是啊,孤孤零零的他,
豈不正似蘇東坡筆下
寂寞悲鳴的“縹緲孤鴻影”?
可如果沒經歷過這么艱苦的貧,
又怎么造就后來震爍古今的俠?
這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正是徐悲鴻“天將降大任”的必經之難。
歷經此難,他的決心和意志方
能沖破一切阻礙,修得正果。
4
閉關八年練就神功
徐悲鴻成為大俠的道路卻充滿艱難不易
從24歲開始之后的八年
他用人生最璀璨的青春年華,
在歐洲習畫。
徐悲鴻改了自己的原名徐壽康
沒曾想一語成讖
最后自己不“壽”也不“康”,
為了練就繪畫神功落下一身的病根。
可這些對一名俠義之士算得了什么呢?
如果壽而康卻不能為自己所欲,
那要壽康何用!
5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神雕俠侶》中郭靖對楊過說了一句話
,成為“俠者”的著名定義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徐悲鴻生逢亂世,國難之際,
自當拔劍而起,一展俠義風范。
《愚公移山》
《徯我后》
在他的畫中沒有舊式文人
孤芳自賞的春花秋月,
只有民族史詩、百姓苦難。
讀懂徐悲鴻的畫,
就讀懂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就讀懂延續千年的中國俠客
最重要的仁義—“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6
俠者,英雄惜英雄
“草廬三顧不容辭,何況雕蟲老畫師。”
俠者英雄,真英雄惺惺相惜,
假英雄咄咄相逼。
徐悲鴻(右一)齊白石(左二)合照
徐悲鴻愛才如愛己,惜才如惜命,
這才是俠者真本色—
胸襟之廣闊,能容普天之下所有英才。
7
貧俠致名卻不致富
武俠小說中的大俠
似乎從來不需要擔心經濟來源,
去哪兒都能出入酒館、花天酒地,
還能仗義散財,視金錢如糞土。
徐悲鴻也視金錢如糞土
——不過他并沒有花不完的錢,
他的錢都花在買畫上了。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許多經歷過貧窮的人,
在成名之后都會害怕貧窮,
徐悲鴻卻一輩子不愿致富——
即使他的畫已經價值連城,
他卻仍然用這些錢去換別人的畫。
似乎在他眼里,缺錢不算貧,缺畫才是大困窘。
他并不算“視金錢如糞土”
畢竟錢還能買到畫呢!
8
俠者,不懼犯禁,無畏強權
俠者,不懼犯禁,無畏強權
韓非子說,俠客精神是“以武犯禁”,
敢于用武力觸犯常規、挑戰權威。
對于徐悲鴻來說,
雖無武力,但“犯禁”是常有的事。
《奔馬圖》
俠者之所以以武犯禁,是因為正義高于強權。
俠義精神自有一種超然于世俗利益的卓絕范兒
正如徐悲鴻喜歡畫的奔馬,一騎絕塵,
將張牙舞爪的強權甩在身后。
9
貧窮不滅俠客夢
俠者至情,卻被命運捉弄
俠客中頗有多情浪子,
徐悲鴻一生有數段感情經歷,
但卻不意味著他就是浪子。
與其說徐悲鴻是多情浪子
不如說他是在不斷尋求自己的真愛
徐悲鴻與蔣碧微
孫多慈
俠者至情至信,卻終究拗不過宿命。
正應了他為自己取的名字“悲鴻”,
鴻自然應該是孤獨的,
他的情感經歷始終不圓滿。
在武力至上、權謀得逞的時代,
在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國勢中,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在本不應該有俠客的時代,他橫空出世。
這才是最可貴的俠!
江南貧俠,以畫筆、義膽、仁心,
鑄就超越所有小說的真正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