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削面的傳說 ![]() 一天中午,有位老漢想取刀做面,不料刀已被別人搶先拿走了。老漢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塊薄鐵皮,就順手撿起來揣在懷里。 回家后,老漢取出鐵皮,就用這個切吧!他把揉好的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用左手端好,右手操起鐵片就削了起來,薄薄的面片飛入鍋中后不住地翻滾,很快就煮熟了。 老漢把面撈入碗中澆上鹵汁,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后再也不用排隊取廚刀了,就用這鐵片片削吧。” |
蒜泥白肉的典故 ![]() 當今的蒜泥白肉品質(zhì)與風味均要求肥瘦兼?zhèn)洌馄瑒虮〈髲垼馕稘庥?,咸辣鮮香,并略有回甜。傳統(tǒng)用手工切肉片,以表現(xiàn)嫻熟的刀工技巧,當然,有的大餐館、飯店為減輕廚師的勞動強度,也采用切肉片機加工肉片。 10種成都小吃及其來歷(配圖)
|
及第粥的來歷 相傳在明朝,廣州西關(guān)有一個叫倫文敘的小男孩,由于家里貧困,七歲便出來賣菜。他從小就喜歡吟詩作對,在菜市里還不時有人纏著他吟詩。
另一說法,相傳,清朝時,廣東林召棠中狀元回鄉(xiāng)拜祖,他每天都喜歡用豬肝、豬腰子和豬肚子煮粥而食。 有一天,一位退居廣州的御史前來探訪林召棠,剛巧林狀元正在吃粥,林便連忙招呼老御史同吃。御史嗅到一股誘人的香味兒,便問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狀元知道老御史常常盼望他兒子能科場高中,因此指著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老御史聞之滿心喜歡,也不講客氣,便與狀元同食。粥白如凝脂,似醴酪,鮮香無比,味道很美,很受用。在科舉取仕時代,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林如棠便用豬肝、豬腰子、豬肚子三種豬內(nèi)臟比作三及第。御史吃過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廚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給兒子吃。他的兒子果然高中狀無。老御史大喜過望,逢人便講及第粥的好處。因此,及第粥便廣為流傳開來。 如今,在廣州吃及第粥依然是時尚。在西關(guān)當數(shù)伍湛記的及第粥最為有名。據(jù)說,伍湛記及第粥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創(chuàng)始人為順德人伍湛。他在文昌南路橫街開了一家父子店。由于當時廣州四大著名酒家之一的“文園”酒家就座落在文昌橫街,伍湛記恰恰就在街口,去“文園”酒家的食客經(jīng)過伍湛記的時候,都被香氣撲鼻的及第粥所吸引,紛紛進去一品味道。伍湛記的及第粥色香味獨具,食客趨之若鶩。十分有趣的是莘莘學(xué)子吃及第粥,高考前后更是絡(luò)繹不絕,多為討個吉利。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父母買及第粥拿回家中給子女吃,充滿著無限愛心,寄托著“望子成龍”之意。 |
天下第一菜 “天下第一名菜”又名“蝦仁鍋巴”,亦叫“平地一聲雷”、“春雷驚龍”,是江南蘇錫地區(qū)的傳統(tǒng)名菜。 據(jù)傳,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時,曾在無錫某地的一家小飯店用膳。店家用家常鍋巴,經(jīng)油炸酥,再精心選用蝦仁、熟雞絲、雞湯熬制成鹵汁。送上餐桌時將鹵汁澆在鍋巴上,頓時“嘩—”、“吱吱—”聲響,陣陣香味撲鼻而來。據(jù)說乾隆皇帝被這響起嚇了一大跳,問:“這叫什么菜?”廚師回答:“春雷驚龍!”乾隆品嘗后,覺得此菜又香又酥,鮮美異常,便稱贊說:“此菜可稱天下第一。”其實,用鍋巴制菜,我國在唐宋時就有,不過那時作為一般民間小吃,并無美名。沒想到數(shù)百年后,這種平常之物的鍋巴,經(jīng)店家廚師的巧妙烹調(diào),尤其是讓乾隆皇帝品嘗以后,竟然身價百倍,贏得“天下第一名菜”之美譽。 30年代上海菜館開始經(jīng)營此菜,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使其更為著名。
![]() 叫化雞的典故與做法 配料: 嫩活母雞一只(重約750克)。 火腿25克、冬菇15克、冬筍25克、雞肫25克、開洋15克。鹽12克、紹酒30克、醬油25克、蔥25克、姜25克、八角5克、玉果3克、丁香3克。 特色: 打開黃泥,滿室飄香,入口酥爛肥嫩,原汁原味,風味獨特,并有溫中、補虛、清陰之功效。 菜系: 江蘇 操作: 將雞宰殺治凈,叢右腋下開口取出內(nèi)臟,治凈,放入盤內(nèi),加精鹽、紹酒、醬油、蔥姜腌制1小時。將丁香、八角一并碾成末,加玉果末和勻,擦抹雞身。將配料均切成豆粒大小的丁下鍋加調(diào)料炒成餡。荷葉用水泡洗,酒壇泥砸碎,加水、鹽拌和,攤在一塊濕布上。將熟餡塞入雞肚內(nèi),包上網(wǎng)油后再用荷葉包裹,外面用玻璃紙包好,細麻繩扎緊,放在泥布上,四角拎起包緊,然后揭去濕布,放入烤箱內(nèi)烘烤4小時。將雞取出,砸去泥,拆去荷葉、網(wǎng)油,后裝入盤中,澆上原汁,食時佐以蔥白、甜醬?! ?/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