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中國情懷
本期推薦:
潘美何以成了潘仁美
作者:李寶春
主播:王 斐
編輯:郡 主
說到潘美,大家可能不知,但提到“潘仁美”的大名,想必大家一定咬牙切齒。可歷史是這樣的么?
配享北宋皇帝的功臣有兩位,一位是曹彬,一位是潘美。而因明朝一本《楊家府演義》,在歌頌楊業一門忠烈的同時, 卻把潘仁美寫成了一個大奸大佞。
潘美是楊家將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故事中的潘仁美是個大奸臣,甚至于在開封城還衍生出潘楊二湖,一濁一清,仿佛這段歷史已是鐵板釘釘,無可置疑了。
而歷史上的潘美卻是一個大忠臣,只可嘆,這樣一位與遼國軍隊作戰的宋軍主帥,卻在一些戲曲小說中是以反派角色出現的,實在是千古奇冤。那么,潘仁美與楊業之死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關于楊業的死,民間傳說是潘仁美借刀殺人,從歷史上看這種可能性不大。《宋史》稱,他的死,缺乏作戰經驗卻大權在握的監軍王侁應負主要責任。
雍熙三年,遼軍以十余萬兵力大舉入侵北宋,宋兵分東西兩路迎擊敵人。東路由名將曹彬統帥,西路以潘美為主、楊業為副,又以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宋軍與遼兵接戰于朔州,其時遼兵勢大,不可硬攻,但護軍王侁邀功心切,主張強取。他命令副帥楊業進軍,楊業以為不可。
王侁說道:“領數萬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趨雁門北川中,鼓行而往。”還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王侁顯然對楊業存有蔑視之心,而他敢于這樣蔑視楊業,嘲弄楊業也是有來由的。楊業原是遼國盟邦北漢劉氏政權的大將,曾經受到北漢皇帝劉崇的寵信,賜姓劉,歸降大宋后才恢復原來的姓名。像楊業之類由敵方陣營歸降過來的將領,在當時很是受到嫡系的排擠及蔑視。
在這種情況下,楊業只能服從。他知道此番出征如蹈死地,將行,對潘美等人流淚而曰:“此行必不利。業,太原降將,分當死。上不殺,寵以連帥,授之兵柄。非縱敵不擊,蓋伺其便,將立尺寸功以報國恩。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于敵。”
楊業與王侁、潘美約定,請他們在陳家谷口安置伏兵接應。王侁等在陳家谷口設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沒見到楊業,以為他取勝繼續追擊去了,《宋史》中說:“侁使人登托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交河西南行二十里。”過了一會,前方探子來報,說是楊業被遼軍打敗,便帶兵撤離。潘美雖加阻止,但態度不夠堅決。
業力戰,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其實此時楊業與遼軍鏖戰,自午至暮,部眾已傷亡大半,原以為有人接應,誰知到了陳家谷口卻空無一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最后力盡被俘,其子延玉陣亡。楊業被俘后嘆息說:“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遼國將帥都勸楊業投降,被楊業拒絕,絕食三日而亡,死得壯烈。
當然,潘美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責任就在于他身為統帥,未能有力節制王侁的輕敵妄動。但要把責任全部都歸于潘美,這也與事實不符。這是因為王侁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隨軍護軍,負有直接對皇帝提供軍情的特權,而不是統帥的下屬,潘美對他只能尊重,這也是導致潘美指揮失誤的重要原因。
再從潘美和楊業二人的身份和關系看,似乎也難說他們之間有什么個人恩冤。潘美是開國元勛,是趙宋王朝建立一代基業的最基本骨干。這樣的人物,要說對他宋王室懷有逆志,于大敵當前,自毀長城,陷害自己屬下的大將,那是難以想象的。可為什么潘美成了“潘仁美”?
宋軍回朝后,楊業之妻畬太君與兒子楊延昭難抑悲憤,將王侁、潘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狀,宋太宗準狀,下旨治罪,將王侁、劉文裕罷官。但趙光義對潘美公然偏袒,僅僅予以貶官三級的處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復原職,這樣的處分明顯不公。當時朝廷上下,對此議論紛紛,民間輿論更沒有放過潘美,在以后民間流傳的小說和戲劇中,潘美的故事越編越多,潘美被描寫成為一個無德無能、陰險無恥的小人,名字不知何故被改成潘仁美。
總之,潘美并不是《楊家府演義》中那副嘴臉,他的功勞比楊業要大得多,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彪炳史冊。現如今知道潘大將軍攻城野戰之功的人為數不多,而咬定他是北宋第一號大奸臣的人卻比比皆是,不知潘大將軍蒙受的奇恥大辱,在法制健全的今天還要持續多久,被丑化了的“潘仁美”,原本只是古人的一個“戲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