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練習
郭子光醫案
徐某,女,36歲,10多歲開始抽煙。2004年3月15日初診。患慢性支氣管炎10余年。本次急性發作已5天,經服西藥及輸液效不顯。
刻診:咳嗽劇烈,陣性發作,吐風泡痰,面色暗,唇紫紺,胸悶氣緊,舌紅苔白,脈弦數。
予三蟲湯+_____湯加味。(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3劑,1日1劑,水煎服。3劑服完劇咳已愈。
留言處寫下您的答案
上一期答案:麻黃湯
上一期:國醫大師李濟仁:治療胃部疾患,還可以這樣!【92】
了解更多,請關注醫承有道微信號:gyccjy
上期原醫案
裘沛然醫案
汪某,男,45歲。1984年2月12日初診。
近因勞累,體力困倦,又在旅途感受風寒,出現高熱畏寒無汗,體溫41℃,自服退熱片等西藥,雖曾汗出,而高熱不退,并伴劇烈頭痛,戰栗惡寒,全身骨節疼痛,咳嗽口渴,苔薄膩,脈浮緊而數。證屬風寒阻遏衛分,郁而生熱,肺氣失宣。治當辛溫解表。
藥用:凈麻黃、川桂枝、光杏仁、生甘草各15g。
1劑服后,大汗出,體溫降至38℃,骨節疼痛已除,頭痛畏寒明顯改善,續服2劑后,高熱全退,諸癥悉除,共服2劑,而病痊愈,飲食起居均復正常。
按語
感冒發熱,臨床每每可見,而本案為高熱41℃。在中醫臨床上,對于外感高熱,多畏用或慎用麻桂之品,恐其清熱不足而助熱有余,或有傷正動津液之慮,多用銀翹、桑菊等方,辛涼解表清熱加減。裘老在此認為,其畏寒、發熱、無汗、頭痛、骨節疼痛等主證,與《傷寒論》中麻黃湯證治合拍,遂以原方用之,并重其劑量,由于證治相符,藥專力宏,故取效迅捷而明顯,風寒得散,高熱即退,肺氣得宣,諸癥悉善。以麻黃湯治高熱,這對筆者在外感高熱的治療上又增加了一個思路,并由此證明了金·張元素所謂“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之說的貽誤后人。
[裘端常.裘沛然臨證驗案拾遺.遼寧中醫雜志]
麻黃湯
麻黃湯為發汗解表之峻劑。麻黃辛溫,善開腠理、透毛竅、散風寒、宣肺平喘,正如《本經》所載:“主風氣、傷寒、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故以之為君。桂枝辛溫,善于溫經散寒,入營分透達營分,解肌腠之風寒,調和營衛,以助麻黃發汗而解肌,祛邪外出,故以之為臣。杏仁苦溫,苦泄降氣,助麻黃平喘利氣,故以之為佐。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和諸藥。本方的用藥配伍規律,實為經方之代表,君臣佐使,協同作用,配合默契,堪稱經方用藥之典范,不愧經方之盛名。
王晉三論之曰:“麻黃湯,破營方也。試觀立方大義,麻黃輕清入肺,杏仁重濁入心,仲景治太陽初病,必從心營肺衛入意也。分言其功能,麻黃開竅發汗,桂枝和陽解肌,杏仁下氣定喘,甘草安內攘外,四者各擅其長,有非諸藥之所能及。兼論其相制七法,桂枝外監麻黃之發表,不使其大汗亡陽;甘草內守麻黃之出汗,不使其劫陰脫營;去姜棗者,姜性上升,又恐礙麻黃發表;棗味緩中,又恐阻杏仁下氣。輾轉四顧,無非欲其神速,一劑奏績。”
金人成無己以“輕可去實”之論,闡述了麻黃湯治風寒表實證之義。這對后世治療外感實熱,而用清宣之法,頗有啟發,尤其為溫熱病初起,應用“輕可去實”的治療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其論曰:“《本草》有曰:輕可去實,即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實為寒邪在表,皮腠堅實,榮衛勝,津液內固之表實,非腹滿便難之內實也。《圣濟經》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氣勝而中蘊,輕劑所以揚之,即麻黃、葛根之輕劑耳。”
[方藥]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現代用法:水煎服)。
[原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35)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36)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到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暝,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46)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51)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52)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55)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235)
轉載僅作觀點分享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