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從骨盆關節矯治和神經肌肉控制動態穩定等兩大概念出發,介紹其評估概念及治療方針。另外也接續介紹下肢髖膝踝足關節的病理力學,并以髕股關節疼痛(前膝痛)為例探討負重力在線是如何相互影響?
治療的內容除了手法整療,也會一并注重在負重狀態下的知覺動作訓練。
以及在面對個案的多重癥狀時,又該如何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作出正確決策,讓治療的流程有效率又有效能。
以下就用兩個簡短的案例分享,跟各位展示一下以下肢骨盆為治療核心的實際應用概況。
案例分析
01
一名年約三十的男性消防員主述反反復覆腰痛一年以上、左前膝、左胸不時陣痛。因為工作的關系時常需要搬重物,還有自一樓高處跌坐的病史。至醫學中心進行X-ray、MRI檢查后,醫師表示沒有發現顯著病理性問題。癥狀誘發因子為抬重物至高處肩、膝蓋髕骨處會引起疼痛,超過二十分鐘后腰也開始隱隱作酸。去健身房做肌力訓練,進行深蹲與握推等基本項目,在隔天起床后都會造成肩、膝、腰的不適。反復嘗試過按摩、儀器治療當只能短暫稍稍緩解癥狀。
經過以骨盆為核心的評估檢測與基礎理學檢測后得到以下結果:
1. 左髂上移、后轉不足、左邊骶髂關節活動不足
2. 右髂前轉不足
3. L5/S1活動度不足、T10/12活動度不足
4. 左邊胸大肌肌筋膜激痛點、左T8/9束脊肌激痛點、左L3/4有肌筋膜受限
5. 左髖關節外旋受限
在經過一個骨盆與腰椎脊椎矯治的療程之骨盆前后旋所造成的結構不平衡問題后,再去改善髖關節受限的問題,重新修正下肢骨盆的整理筋膜張力分布。在第一次治療后,肩腰膝原先那種難以忍受的疼痛感已緩解很多,但對于工作中必須面臨常常要搬大約50公斤重物的狀況,腰部的些微酸痛仍會困擾著,接續第二個療程的時候,則以功能性訓練加強他的核心穩定,臀肌活化的知覺動作訓練。當然還是會搭配骨盆矯治的手法進行實時必要的加強,讓我們在進行動作訓練的過程中避免被關節活動性不足的變量干擾,讓訓練更有效率、讓客戶更確實感受到何謂正確的肌肉喚醒、動作覺察。
最后幾次的治療與訓練中,隨著客戶對自己身體的感受度提升,骨盆矯治后更加雙側平衡的身體,本來腰部不時出現些微酸痛的狀況已經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面對五十公斤的重物時,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憑血氣之勇地硬抬蠻干。現在的他在搬起重物之前,都會反復問自己:我的骨盆位置是對的嗎?我的雙腳有均衡承重嗎?發力的當下,我的核心是否正確被喚醒呢?
從上述個案分享我們可以知道,骨盆矯治不僅僅是我們在評估之初、治療之重的關鍵,就連在后續的基礎阻力訓練、核心誘發、功能性訓練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沒有好的骨盆矯治為基礎,在這之上的其余治療手法與訓練都將事倍功半!
02
一位年約40出頭的男性上班族,工作時需長時間久坐,久盯計算機銀幕。在沒有良好的運動前提下,貿然和友人報名馬拉松!賽后不僅數年前曾從機車上摔落的骨盆舊傷復發,連帶著長期因為不良坐姿、工作模式造成的肩頸問題,從本來的隱隱作酸到癥狀整個大爆發!曾經試過SPA放松、吃骨科醫師開立的止痛藥、針灸,雖然是讓最急性時期的劇痛降低,但右髖關節前外側容易感到悶痛,只要坐超過40分鐘就會不舒服。右肩膀抬高會到異常緊繃,肩膀外側去按壓時會引起顯著酸痛。腰往前彎時撿地上東西時,于腰骶交界處會引起酸緊痛,一直延伸到臀部周邊。
看到這里若是單純以產生癥狀的部位去個別治療,卻忽略了新舊傷害的時間性與主要問題與次要問題的分別,就容易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首先,我們先來看到肩頸酸痛的問題。考慮到過去的病史,跑步、不良坐姿、重摔!似乎和肩關節局部的直接損傷并無顯著直接關聯,因此在面對肩頸酸痛時,我們不妨忍住先不要太早就針對肩頸酸痛去進行處置,讓我們再繼續檢視問題背后的問題為何?那身體前彎造成的腰薦椎處的酸痛呢? 乍看之下跟癥狀及有關聯性阿,是不是就要立刻來處理腰椎的問題呢?
我的回答是:「時機尚未成熟,切勿躁進」 我的理由是:
首先,依照周邊關節互相依賴的原則,腰椎是扮演著一個穩定節段的角色!因此當我們在看腰椎問題時,要問自己造成這個本來應該要穩定的環節如此異常的原因是什么? 普遍來說,腰椎椎間盤容易在呈現屈曲角度時同時作出旋轉或側彎動作、或在顯著的外傷的情況下發難。但對照本案例的病史來看,符合上述條件的理由又不是那么的充分。綜合以上的分析,治療這位個案的的第一步我選擇利用骨盆評估作為開頭,并在仰躺及趴姿下進行理學檢查,得到的結果如下:
1.右髂骨前旋不足、左髂骨后旋不足
2.L4、5關節活動度不足、胸椎活動度不足
3.右髖內旋不足且屈曲時會夾擠
4.右腰方肌短縮、右肋間肌有激痛點
5.C0C1左旋不足、C1C2右旋不足
在利用手法調整骨盆之后,配合右側腰方肌及肋間肌的軟組織釋放手法后,僅僅兩次治療,個案的前彎與肩頸癥狀就改善大半。第三次治療的一開始,補上上頸椎的手法矯治和骨盆帶的肌肉能量技術和軀干骨盆連動核心誘發運動后,個案驚奇地說: 怎么突然好這么多?! 這句話聽在我的耳里,代表的不是每個手法本身有多高深莫測、威力巨大!而是在應證兩件事
?1.評估的邏輯
?2.骨盆對于整體問題的影響是如何的廣泛,竟然在沒有直接處理肩頸問題時都能夠去緩解期癥狀!
相信讀者在臨床工作的場合或是您自己本身都或多或少有親身碰過,或是身旁周邊的親朋好友也曾面臨過類似狀況。
希望各位讀者在看過本文對于骨盆的介紹之后,能夠采用一種更深思、更有方向的道路去看待這樣的問題啰!期待我們能在漫漫治療之路上能作得更盡善盡美~
對張老師評估和手法,大家是不是很感興趣啊!
為滿足大家愿望,張老師會來上海,在4月29日開課
簡介
當現代人受限于對體態不友善的工作環境與長時間固定姿勢工作,并且往往亦缺乏正確的運動觀念,長遠下來將會使脊椎周邊軟組織新陳代謝衰退,椎間關節容易產生體系統損傷(Somatic Impairment)。體系統損傷指的是神經肌肉骨骼系統在機械力失衡下的關節僵緊、 組織沾黏、肌肉失衡、肌筋膜緊縮受限與動作模式異常時,發生了酸麻脹痛無力與不平衡感。
對于一個專業康復治療師來說如何運用對體能解剖學、姿勢體態與動作學習的理解,藉由手法整療、負重力線調整或神經肌肉功能訓練來治療 。
加拿大運動與復健醫學專家 Dr.Wolf Schamberger 分析,骨盆和脊椎力線不良校準癥候群 (Malalignment Syndrome)普遍存在于成年人達 80%~90%的比例,也是 50%~60%的下背痛患者的主要或誘發因素。可是通常主流醫學容易忽略骨盆歪斜、與長短腿分析對于下背痛、成年型脊椎側彎、甚至頸椎疼痛的影響。
骨病學大師 Greenman 曾說:「骨盆帶的結構對于肌肉骨骼系統的運作機能有很重要的貢獻」,所以我們在看患者的時候不應該總是被他們的主述所牽絆,從太過病理偏執的角度去切入。除了脊椎骨盆校正不準的觀點之外,還必須考慮到人體軀干與四肢節段互相依賴(Regional Interdependence)與代償的觀點,考慮到因為脊椎與骨盆不穩定或關節受限下延伸出的下肢排列不正的問題,若長期視而不見,就容易產生惱人的癥狀。由此可見骨盆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骨盆:將會是許多評估、治療上的起點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