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損傷
肩袖損傷:又名回旋肌套損傷,是以肩部疼痛、壓痛,活動時加重、彈響,肩關節功能明顯受限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久者可伴有岡下肌等肌萎縮。
肩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是肩關節疾病患者來院就診的常見原因。其中17%~41%的患者最終被證實為肩袖損傷。由于肩袖損傷的診斷比較復雜,故一部分患者常被誤診為肩周炎。目前肩袖損傷主要依靠臨床癥狀、肩關節特殊檢查及輔助檢查等。
對肩袖損傷的病因有退變學說、血運學說、撞擊學說及創傷學說四種主要論點。退變學說認為,隨年齡增長,肌腱退化變性可出現肌腱部分斷裂及完全性斷裂,引起肩袖損傷。血運學說認為,岡上肌肌腱遠端1cm、岡下肌肌腱遠端1.5cm等區域為乏血管區,是誘發肩袖損傷的重要因素。
撞擊學說認為,95%的肩袖斷裂是由于撞擊引起,包括岡上肌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及肩峰下肌腱等部位的撞擊性損傷。創傷學說作為肩袖損傷的重要病因已被廣泛接受。勞動作業損傷、運動損傷及交通事故都是肩袖創傷的常見原因。
肩袖病變主要包括肌腱炎伴或不伴有鈣化的退行性改變及肌腱撕裂、挫傷、出血等。其中,大部分是磨損改變或者肌腱退變,小部分為肩袖撕裂屬急性外傷。
肩袖損傷的病理分期可分為3期。
Ⅰ期:主要表現為肩袖尤其是岡上肌肌腱的水腫和出血,在年齡小于25歲的有癥狀患者中較為典型。
Ⅱ期:炎癥繼續發展,更多的纖維組織形成,即纖維變性和肌腱炎,以25~40歲患者多見。
Ⅲ期:部分或完全性肩袖撕裂,主要是40歲以上患者。
肌腱鈣化是肩袖損傷較常見的征象之一,它可以發生在肩袖的任何部位,其中約90%發生在岡上肌肌腱。肌腱發生退變后可導致鈣質沉積,當鈣化物增大則可引起肩峰下滑囊出現炎性反應,呈急性發病,形成鈣化性肌腱炎。
臨床特征
痛,可放射至頸部、前臂橈側手指。局部溫度高時肩部變熱、痛域降低,故夜間因被窩內溫度高而疼痛加重。
2.體格檢查 查體可在肱骨大結節及其后、下緣檢出深壓痛,肩峰下、岡上肌也有明顯壓痛。患者多伴有肩關節活動受限,疼痛以外展高舉60°~120°時最為嚴重。因在此范圍內,岡上肌肌腱止點處被擠壓在肩峰和肱骨頭之間,超過此范圍則疼痛減輕或消失。在0~60°時,肌腱未被擠壓;120°以上時,大結節已經深入到肩峰下也不被擠壓,所以只在60°~120°時疼痛最為明顯,故稱之為疼痛弧。病程長的患者,肌纖維束的體積變小,力量減弱,多呈失用性萎縮。
臨床表現
患者多有外傷史,以45歲以上男性體力勞動者和運動員多見。患者疼痛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外側部和上臂外側持續性鈍痛,可放射至頸部、前臂橈側手指。局部溫度高時肩部變熱、痛域降低,故夜間因
動肌纖維束的體積變小,力
肩袖損傷康復的主要目標是提高關節活動度,防止粘連性關節滑囊炎,加強肩關節周圍肌肉力量,降低應激性反應等。
(二)康復治療方法
1.一般療法 對于急性損傷的患者應充分制動、休息。需將上臂外展30°予以制動,使肩袖肌松弛,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短期制動待腫脹緩解后進行功能鍛煉。
2.常用藥物療法 疼痛明顯的患者可口服非甾體消炎藥物如美洛昔康、塞來昔布及活血化瘀類中成藥,以達到抗感染、消腫、止痛的效果。
3.物理因子療法 損傷較輕的患者在休息制動期間可適當配合物理因子治療以改善臨床癥狀。常用物理因子療法包括冷療法、中頻電療法、低頻電療法、超短波療法、超聲波療法等。
急性期以輕手法為主,慢性期手法宜稍重。施行手法時,先用拿法,拿捏岡上部、肩部、上臂自上而下,疏通經絡,然后以岡上、肩部為重點,自上而下揉摩,舒筋活血,后用拇指反復點按岡上肌至肩部數次,最后術者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托住肘部,將肩部搖轉外展高舉,反復操作數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針刀療法 適用于陳舊性岡上肌損傷。患側上肢外展90°,在痛點及岡上肌肌腱肱骨大結節處將針刀刀口線與岡上肌縱軸平行刺入,深度直達骨面,針體與上肢呈135°角,先縱行后橫行剝離。若病變在岡上窩,患者坐位,稍彎腰,患肢自然下垂放置大腿上,針刀刀體與背部平面呈90°角,針刀刀口線與岡上肌纖維走向平行刺入,深度達骨面,先縱行后橫行剝離
5.手術療法 對于上述治療效果不理想者,可在肩關節鏡下進行微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