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痛點
國家政策放開,很多家庭由獨生子女變成了多子女家庭。歡天喜地迎接新生寶寶的到來時,卻發現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
老大會突然變得特別叛逆,特別幼稚。
哥哥會搶弟弟玩具、打弟弟、搶弟弟的床,甚至尿床、要重新喝母乳等
而老二稍大以后,兩個孩子天天不停地打架紛爭,父母天天疲于處理兩個孩子的爭吵,卻發現收效甚微。
有的媽媽甚至懷疑:我是不是不應該要二胎?其實二胎家庭的養育跟獨生子女是不同的。
二胎的養育方式以及注意事項
1.理解大寶并且讓他感受愛
大家有沒有發現小寶來了以后,大寶會發生很多變化?
早就不用尿布的寶寶,總是毫無征兆地到處尿尿
四歲多的哥哥跟著弟弟爬、突然又吃起手來還要求坐寶寶椅;六歲多的哥哥要求跟吉米一樣吃安撫奶嘴。
這是極其常見的大寶的“退行現象”,英文稱作“Regression
在心理學上,退行被認為是一種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御機制。
當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滿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那為什么出現這樣的退行行為呢?
是因為二寶的到來對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希望獲得更多的關注。
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從生下來就被“4+2”包圍著,習慣了所有人以自己為中心,缺少分享的習慣和能力。
家長若把精力過多投入到第二個孩子身上,忽視了對老大的關心,那么老大會有什么感覺呢?
老大就會有種被拋棄的感覺,他們就會將父母不再愛自己的責任推到弟妹身上。
有個小姐姐在妹妹一出生以后就被送到姨媽家了,十幾天以后見到了媽媽和剛出生的弟弟,她過去就是一巴掌,然后還不斷地打弟弟;
她為什么會這樣呢?
在她的概念里,有了弟弟,她被拋棄了,去了大姨家,有了弟弟,媽媽不愛她了,有了弟弟,她沒法得到父母的愛了。
這樣的痛苦而對于這種“失寵”的感覺,年紀較小的孩子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因而便會展現在行為上
大寶接受二寶有多難?
就像一個老婆去接受老公有小老婆一樣。
那我們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讓孩子明白多了一個孩子,媽媽的愛不會減少。
我給大家講個睿媽蠟燭充滿愛的活動,以第一人稱講述
第一步,我帶寶寶買來不同顏色的蠟燭,給爸爸媽媽自己和二寶四種不同顏色的蠟燭
比如寶寶選了黃色,媽媽選了紅色,他又給爸爸選了藍色、給弟弟選了綠色。然后讓四根不同顏色的蠟燭依次排好隊。
這時,我拿起紅色蠟燭,將它點燃說:“這根蠟燭代表媽媽,這個火焰代表著媽媽的愛。”
我拿起藍色的蠟燭繼續說:“有一天,媽媽遇見了爸爸,和爸爸結婚以后,我給了爸爸自己所有的愛,但同時我也保留著我所有的愛。”
繼續點燃了他的那根黃色蠟燭,當我倆的蠟燭火焰碰在一起,讓兩根蠟燭同時擁有了一樣的愛的火焰時,
我繼續重復著上面的話:“當你出生的時候我把所有的愛給了你,而我仍然保留著自己所有的愛。
你看,現在,爸爸擁有媽媽所有的愛,你也擁有媽媽所有的愛,而媽媽的愛,仍然在。”
接著,我又拿起代表弟弟的綠色蠟燭,我覺得這一步是關鍵,要讓他知道,當弟弟的蠟燭被點燃的時候,他的蠟燭仍是亮的,我對他的愛并沒有消失。
我接著說:“爸爸媽媽覺得你一個人太孤單了,想再生個弟弟來跟你作伴,于是,后來你有了弟弟,當弟弟出生時,我也給了他我所有的愛。你看~”我一邊指著代表他的黃色蠟燭,一邊問他:“你的愛消失了嗎?”
我繼續說:“所以,你擁有媽媽所有的愛,爸爸擁有媽媽所有的愛,弟弟也擁有我所有的愛,而我,還仍然保留著我所有的愛,因為這就是愛本來的樣子,你看,我們的愛現在把整個房間都照亮了。
就在我準備收蠟燭的時候,看著這些代表我們顏色各不同的蠟燭時,我忽然有了個想法,隨即對兒子說:“寶貝,你看我們四個人的蠟燭顏色都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顏色就代表我們的自己身上各自的性格和特點。”
我拿起代表自己的紅色蠟燭說:“以前媽媽覺得爸爸是藍色的,和我的紅色不一樣,就開始抱怨爸爸:你怎么不和我一樣呢?不要你的藍色了,趕快變成和我一樣的紅色吧。
可是,爸爸不僅沒有變成跟媽媽一樣的紅色,還用同樣的語氣反問媽媽:”那你怎么不和我一樣呢?你也快快變成和我一樣的藍色吧。于是,我們開始爭吵起來,都要求對方變得和自己一樣。“
說完,我再次拿起代表他的黃色蠟燭用剛才對爸爸的方式對他也說一遍。沒想到,兒子馬上也反問我:“媽媽,那你怎么不和我一樣呢!不要你的紅色了,趕快變成和我一樣的黃色吧。“
于是,我們就這樣對所有和我們不一樣的蠟燭進行了一次次的批判,都要求對方變得和我們一樣。全部說完以后,我倆看著對方的眼睛,不約而同的笑了
我倆一起總結:“寶貝,這些不同顏色的蠟燭,代表著我們身上各自不同的特點,而這恰恰表明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我們喜歡自己的同時,也要學著去欣賞和接納別人身上不同的特點。這樣,大家的相處就會和諧多了,對嗎?
“嗯!”兒子贊同的點了點頭。我倆再次擁抱在一起。
通過這樣的演示,媽媽和孩子如此自然、貼切地表達愛,讓兒子有機會盡情地釋放自己內心積壓已久的負面情緒。我對自己和兒子之間的親子關系,越來越感到信心滿滿。
2.提前了解倆寶相處的階段和規律
有的父母說兩個孩子經常打架吵鬧,是不是所有階段都是這樣的呢?
其實不是的,倆寶相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小寶年齡0~8個月:和平友愛的溫馨時光
小寶剛剛出生,粉嘟嘟,肉乎乎,人見人愛,大寶寶一般會慢慢適應這個小寶寶,并且喜歡上她。
2)小寶年齡8個月~2歲:矛盾紛爭最多的時刻。
從小寶會爬開始,認知能力和活動能力飛速生長,便開始逐記漸侵擾大寶的領地。
小寶一方面本能地追隨大姐姐大哥哥,另一方面不懂得合作。
在大寶眼里,小寶是什么樣子的呢?
小寶成了一個專搞破壞的小家伙。推搡、搶奪行為開始頻繁發生。
3)小寶3歲以上:打開友好交往的大門。
孩子滿了3周歲,溝通能力大大增強,也有了一定的“社交需求”,并開始出現“合作精神”。對于大寶而言,小弟弟小妹妹也不那么跌跌撞撞、笨手笨腳了,從以往的“搞破壞”進步到能“搭把手”了。
這時候如果父母引導的好的話,兩個孩子就會向友好合作方面發展了。
3.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紛爭?
但是如果父母處理不好,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的紛爭,并能夠延續到成人。
那么如何處理紛爭呢?
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
1)如何緩解嫉妒情緒
在二孩家庭中,我們是不是特別希望孩子們之間沒有嫉妒?
但這是一種必然存在的情緒,無論是在大寶二寶,還是多個孩子之間,只要有情感上的爭奪,孩子都會體驗到這樣的情緒,那么對于媽媽來說,是不是盡量去扼殺它,或者去消滅嫉妒的情緒是一個好的選擇?
有時候你越想扼殺,越告訴孩子不要嫉妒,可能效果適得其反
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是:承認嫉妒的合理接納嫉妒的存在。
嫉妒就像一個普通的感冒發燒,它是不是什么絕癥?
不是的,會有一些藥物和一些方法可以去緩解感冒的癥狀。
我們來看看如何緩解嫉妒情緒?
第一:同等對待
從言語上注意:多用孩子們這個詞語
我們經常會說什么呢?哥哥弟弟
比如他們打架,孩子們我相信你們能夠解決問題。(鼓勵)
暫時分開,孩子們,找到彼此滿意的方案之前你們先分開。
另外,我們經常說做父母的對待兩個孩子要公平,要一樣,這可能么?
一個三歲的孩子和一個12歲的孩子能完全一樣么?
我們的同等對待是要滿足孩子不同的需求,關注他們的需求
第二:特殊時光
特殊時光是正面管教的一個概念。這一段時光是區別于其他的時間的,它是很特別的。
為什么要用這兩個字呢?因為在這段時間之內,就是屬于你和孩子兩個人的,這是專屬的時光,是跟別的時刻不一樣的。
給每個孩子安排一段這樣的時光,單獨和老大在一起,單獨和老二在一起。
有些媽媽抱怨:我覺得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在老大身上了,我會陪他去游樂場、我回來會陪他寫作業,可是他怎么還是感覺不到我給他的愛呢?”
原因就是,你們之間有沒有專屬的特別時光。
有人說:“有啊!我們每天都講睡前故事,我每天都會跟他做游戲。”
這不叫特別時光,這和平時是一樣的。你一定要安排一段和平時不一樣的。
如何做特別時光呢?
我們要切斷電話。
為什么?
因為你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如果心思還想著工作,或者想著有什么樣的事情要處理,你的心是不在的,也就是心不在焉的狀態。而孩子其實是非常敏感的,它完全能夠感受到媽媽在這里,心有沒有在。所以,要先把電話放下。
要輪流選擇你們一起頭腦風暴出的都喜歡的活動清單中的一項。
你可以這樣跟孩子來交流:“媽媽從現在開始,后面的十分鐘時間都是專屬于你的,不管任何的事情都不會打擾到我們。那你想在這段時間跟媽媽來做一些什么樣的事情呢?媽媽和你做什么事,你會感到快樂呢?”
然后讓他去說。
說完一個,你可以問:“還有嗎?還有嗎?”
我們可以把它列下來,變成一個清單。然后我們可以問他:“你今天想選哪一個?”
特殊時光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滿足,所以我們盡量的讓孩子來提出他想做什么樣的活動。
這是一個一對一的過程,這個過程孩子會感受到什么?
每個孩子都會感覺是獨一無二的,覺得自己是被媽媽愛的,覺得雖然有哥哥姐姐或者是弟弟妹妹,他們仍然可以獨享父母的愛
長遠來看,有什么影響呢?
有歸屬感和價值感,在這個家里非常重要,而且有價值。
2)孩子沖突如何解決?
大家在平常兩個孩子沖突的時候會介入么?直接做個法官,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么?
這里跟大家強調一下:這是非常錯誤的。
因為兩個孩子的沖突恰恰是可以發展孩子各種能力的,而你的介入剝奪了孩子發展的機會
可能還會招致兩個孩子的怨恨,弄得自己身心疲憊。
而孩子之間的沖突會為孩子帶來哪些發展?
通過沖突,孩子可以了解對方的情感狀態,可以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并且發展早期的社會技能
如果沒有沖突,他們不知道哪些行為可以讓他們解決問題,也不清楚哪些行為會招致別人的反感,也不清楚哪些技能會讓他們實現目標。
那么如果成年人不干預的話,孩子會解決問題么?
研究表明,他們會用這些策略來解決問題。
比如一個想玩玩具,可以說:咱倆能換著玩么?用協商的方法;還有的說,要不你玩10分鐘,我玩10分鐘,謙讓的方法。
所以面對沖突,媽媽首先怎么做呢?是不是改變對沖突的看法,理解沖突對孩子的好處,并且能夠相信孩子有解決沖突的能力。
那如果父母相信了,會怎么做呢?父母面對沖突,可以靜靜坐在旁邊,不介入。相信孩子們自己會解決沖突。
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們經常一個哭的撕心裂肺,另一個氣的哇哇大哭,可是1分鐘以后他倆又重新玩在一起了?
很多父母聽到后很驚訝:不介入?那萬一直接動手打起來了怎么辦?
這里有兩種情況父母可以介入。
第一是,孩子是否求助?
如果孩子來尋求我們的幫助,我們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但是不是要直接替他們去解決問題,我們看看能協助孩子做些什么;
第二是否出現較大的肢體沖突?
如果發生了較大的肢體沖突,我們也需要將孩子們暫時分開,做好保護。
另外,孩子們打架有時候還為了什么?可能就是為了打給你看的,引起你的注意。這時候,如果你總是去干涉,就會發生什么?發現孩子打架爭吵的次數越來越多。
3)共情并引導他們解決問題
那么發生完沖突以后,或者是孩子求助的時候,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解決沖突呢?我們要做的不是評判誰對誰錯的法官,而是一個翻譯官。
這里我想用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葉月幽老師的一個案例來說明。
有一次,葉新吃一塊蛋糕,吃了一半,把剩下的放在茶幾上就去玩了。葉兒走過來看到了,就把蛋糕吃完了。過了一會兒葉新回來,發現蛋糕被吃了,立刻哇哇大哭,沖上去打了哥哥一拳。哥哥還手,倆人打成一團。
我走過去把他倆分開,一只手摟著一個。
葉兒氣沖沖地說:“弟弟打我,所以我就打他,我要打他一百天!”
我說:“哦,弟弟打你,你很生氣,恨不得打他一百天才解氣。”
(這個時候媽媽用的是共情,句式是你感到。。。因為。。。,你希望。。。)
轉過頭對葉新說:“你打哥哥,哥哥會疼。”(傾聽哥哥,面質弟弟)
葉新說:“誰叫他吃我蛋糕了,我不同意!”
我:“哦,哥哥沒經過你同意就把你的蛋糕吃了,你覺得很生氣。”(對弟弟的共情)
葉兒:“他把蛋糕放在那里,我又不知道,我以為他不吃了。”
我:“嗯,你以為弟弟吃完了,于是你就把剩下的吃掉了。”(傾聽哥哥)
葉新:“可是我還沒吃夠呢!”
我:“還沒吃夠,要是還有就好了。”(傾聽弟弟)
葉新:“可是已經沒有了。”
我:“是啊,沒有了,真可惜。”轉過頭對葉兒說:“弟弟的蛋糕被你吃了,他很難過。”(傾聽弟弟,面質哥哥)
葉兒看了看弟弟快要哭的樣子,小聲說:“我真的不知道,我也不想他這么難過。”
葉新聽了哥哥的話,身子似乎軟了下來,說:“你下次能先問我一下再吃嗎?”
葉兒點點頭說:“好的。”隨后走回自己的房間,拿了一塊餅干和一個玩具出來,遞給葉新,說:“這是我送給你的,我們一起玩吧。”
大家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媽媽有沒有做個法官來評價哪個孩子對哪個孩子錯?
沒有,她做了什么呢?
她做了一個翻譯官。通過共情的方式理解了兩個孩子的感受,兩個孩子自己想出了解決方法。
4.二胎的雷區你不要踩
有些父母說:我都跟老大說了多少遍了,讓他讓著弟弟妹妹,他就是不聽
你知道為什么不聽么?其實你已經進入了二胎養育的雷區。
大家有沒有家里是多子女家庭的?你最討厭父母說的話是什么?
第一句: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
大寶會怎么想?
為什么同樣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卻要受到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呢?爸爸媽媽是不是只喜歡弟弟/妹妹,不喜歡我了?他會覺得自己在家里不重要,沒有價值感了。大寶就可能會增加會弟弟/妹妹的敵意,而且也會做討好的事情,因為那樣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那二寶怎么想?
二寶卻可能因此產生優越感,從心底認為哥哥/姐姐就必須讓著自己。這樣就可能導致,二寶越來越蠻橫任性,大寶的性格變得越來越討好。
第二句:你怎么還沒弟弟/妹妹懂事呢?
大寶會怎么想?
多了個多了個弟弟/妹妹,本來就害怕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現在爸媽還指責自己不如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自己不如別人,很自卑,也開始討厭弟弟妹妹。
而二寶怎么想?
二寶的心理優越感,從而看不起老大。
第三句話:你要是不聽話,我就喜歡弟弟/妹妹,不喜歡你了!
大寶怎么想?
爸爸媽媽的愛就是一切。而這些,卻要在弟弟/妹妹到來后,被活生生地完全剝奪。他肯定會很失落,他可能會很努力地去變得聽話,來重新奪回父母的寵愛,但這樣卻要隱藏自己真實的性情,并不利于長久的身心健康。
而二寶怎么想?
原來是因為我聽話才喜歡我的。我也要聽話。
會使得兩個孩子之間上演一場“奪愛之戰”,各自為了討好父母,奪得父母的寵愛而對彼此爭吵不休,使矛盾愈演愈烈。
因此大家發現什么是二胎養育的雷區?
比較,用二胎恐嚇把愛拿走,老大讓著老二的不公平會讓孩子受傷至深,并且矛盾加重。
1.繪本推薦
給大家推薦繪本和老大共同閱讀,相信會有很大的啟發。
小凱的家不一樣了
小弟弟要來了
彼得的椅子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