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周邊地理、地形示意圖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史記·夏本紀》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羿即后羿,為東方夷族的一個首領,他乘太康無道、夏民怨憤,入居斟鄩,執政,拒太康于外。太康卒,扶仲康即王位,仍居斟鄩。《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在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有一座年代距今約為3800~3500年的都城遺址;按古代文獻記載推算,正好為史籍記載的夏、商王朝時期,這便是有名的二里頭遺址。二里頭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在遺址范圍內有二里頭、圪垱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于3平方公里。根據諸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zhēn xún】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也基本證實了這一點。
經碳14測定,二里頭遺址絕對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當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學界普遍認同,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并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二里頭文化與二里頭都邑的出現,表明當時的社會由'滿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競爭的政治實體并存的局面,進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廣域王權國家時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國文明走向一體化的王朝文明。作為東亞大陸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遺存,二里頭文化堪稱'最早的中國'二里頭文化的文明底蘊通過商周時代王朝間的傳承揚棄,成為華夏文明的主流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一個重要的早期考古人,他便是中國早期著名考古學家之一:徐旭生,一個將一生奉獻給考古的學者。照片上的這位“老頭”,你看到第一眼的印象肯定很難將他和考古聯系起來,可是他卻是中國最早留學法國的學者之一。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徹底證實了殷商王朝的存在。在對《史記·殷本紀》的肯定的同時,必然引發出《史記·夏本紀》也為信史的認識。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青年徐旭生
徐旭生(1888~1976),名炳昶,字旭生,以字行,筆名虛生,遁庵,中國現代著名的史學家,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清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八日(1888年12月10日)生于河南省唐河縣桐河鎮硯河村。其父徐解,曾為前清秀才,曾選任為河陰縣(今屬河南滎陽市)教官,曾用名老傻、四河人。徐旭生潛心研究古代史學。他幼讀私塾,聰慧好學,積累下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化功底。18歲,徐旭生入新式學堂,就讀北京河南公立豫京學堂。25歲,遠奔西歐,留學法國,在巴黎大學攻讀西洋哲學。考察中的徐旭生
1919年,徐旭生學成歸國,先后任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32年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編輯,晉升研究員。“夏商泰斗”:(坐起)蘇秉琦、徐旭生、黃文弼、夏鼐、許道齡、陳夢家
解放后,徐旭生先后出任北平研究院領導小組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著述等身,造詣頗深。他的一生著述豐富,著有《徐旭生西游日記》《陜西渭河附近考古調查報告》《陜西省最近發現之新石器時代遺址》《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略談研究夏文化問題》《禹治洪水考》《〈山海經〉札記》《〈山海經〉的地理意義》《對我國封建社會長期遲滯問題的看法》《井田新解并論周朝前期士農不分的含義》等。翻譯威伯爾《歐洲哲學史》,波蘭歷史長篇小說《你往何處去》。
1927年,徐旭生擔任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外合作的科學考察團——“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的中方團長。這個考察團的組成,結束了從19世紀末以來我國大批珍貴文物任外國人隨意拿走的屈辱歷史,它的巨大考察成果,震動了國際學術界,影響深遠。
而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中華歷史的探源工程做出了極大奉獻。他對二里頭遺址的初步斷定,為后期學者繼續進行歷史探源提供思路與方向,為中國的考古事業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二里頭發掘場景
男兒生當東西南北游,安能株守田園老!”
這是徐旭生在《徐旭生西游記》中的一首開篇詩句,也是他一生決心奉獻考古的決心,亦成為他一生心志努力之方向。
歷史紀錄片:《河南古都——夏商何處》(部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