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自己懂,比什么都強!
參,是我們中老年人愛吃的補品,補好了人參,把氣給保住了,心血管好、呼吸順暢,不管是60歲還是80歲,整個人精氣神都足。
但實際上,會吃人參的人很少,尤其是參家族成員眾多,補氣的人參、通心血管的丹參、生津的生曬參…感覺分都分不清。
參這么多,我們中老年人如何吃好參?“國醫大師健康(ID:gydsys)”來教大家~一篇文章就搞懂,自己懂,比請什么醫生都強!
收藏本文,買參之前拿出來看看~
傳播本文,讓更多的人自己懂養生,比請什么醫生都強~
中醫有句老話,“大黃救命無功,人參殺人無過”,這是因為,人參給人的印象是個補品,所以不少人覺得吃了總比沒吃好,多吃總比少吃好。
的確,人參的藥性是很強的,現在很多參的價格也便宜,不過,吃的時候要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體情況,選用不同的參來吃,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進補效果,又不致對身體有害。
本文專家
鄧聰 廣州市南沙中心醫院 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
吳圣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臨床研究中心
嚴永和 特別支持
寫在前面:關于吃人參上火
服用人參后可能會出現上火、流鼻血等表現,這些是正常現象。因人參入肺經。三五天之后,如果癥狀消失,說明身體已逐漸適應可以繼續服用。
如果不能耐受人參之熱,也可用西洋參代替,其熱力較弱,相應地補益力量也較弱。若西洋參也不能耐受,還可配伍麥冬來服用。此方法最早為藥王孫思邀所用,因麥冬為清補之品,既可抵消人參之熱,又不減其藥力。一般用克人參配克麥冬,泡茶飲用。
“參”的不同功效,看懂了再吃
參類總功效
生人參性微寒,制后性微溫,味甘微苦。具有補元氣,生津液之功能,主治虛脫、虛喘、崩漏失血、驚悸以及一切元氣虛弱,氣虛津少之證。
根據這個“補氣”功效我們可以知道,基本上老年人,勞心勞力過度的中年人都適合吃參類來進補。
1、人參:春冬秋都適合吃
人參為五加科,屬多年生宿性根雙子葉植物,味甘微苦、性溫,是“補氣之圣藥,活人之靈苗”。人參適合在春、冬、秋季吃,不過,還要根據自己需要的補益作用,選用不同的參。
山林里自然生長的才能叫稱山參(很貴大補卻不適合日進補用),人工栽培的都稱為園參,山參和園參它們都是人參。按加工方法的不同,人參又可分為紅參、生曬參、白糖參。
紅參:園參蒸制后,干燥,稱“紅參”,具有較強的補氣作用,常為冬令進補佳品,其性偏熱偏燥,最適合于陽氣虛弱或陽氣衰亡的人,適用于急救回陽,它長于大補元氣,益氣攝血,適宜極度氣虛、脈搏微弱,及出現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病人。
老年人服用可調節心腦血管功能并能抗衰老,更年期的婦女服用能調節內分泌紊亂,發育期青年體虛、遲發育者經醫生看過后可服,有助發育;冬天怕冷、陽虛者服用有顯著效果。體質虛弱的人需長時間服用紅參,為防止副作用的產生,要采取服藥7天,停服2天的間歇用法。
生曬參(白參):園參經曬干或烘干,稱“生曬參(白參)”,作用較紅參弱,其性較紅參偏涼,除補氣益氣外,兼具生津作用,適用于氣陰兩虧的病人。一般適合老年人、體質虛弱者及糖尿病、腫瘤、肝炎和腎炎等慢性病患者服用。
紅參偏溫,白參偏涼。如有頭暈眼花、神疲乏力、走路氣急、食欲欠佳,表現為氣虛的患者,以選紅參為好;如兼咽干口燥等陰虛癥狀;則用白參為宜。
白糖參(糖參)作用較紅參、生曬參弱,最適宜于氣虛癥狀不明顯之陰虛者,作用十分和緩。
山參:野生的才能叫山參,價格昂貴,山參經曬干的稱“生曬山參”,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但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越貴的越好,野山參只適合術后極度虛弱者吃,非病情嚴重者一般少用,不能作為日常天天吃的大補之物,切記。
2、黨參:不是人參,補氣效果不如紅參,但氣血雙補
人參屬五加科,黨參屬桔梗科,黨參不同于人參。但從藥效來看,其效與人參相近,但作用比人參弱 ,丹參味甘性平,入脾、肺經,為補氣養血之佳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
在沒有人參的情況下 ,或者一些病人買不起人參的時候,我們開藥通常就用黨參代之,故被稱為人參的“兄弟”。
較難得的是人參補氣,但缺補血之功 ,而黨參則是氣血雙補 。“人參為溫補峻烈之劑,用以峻補五臟陽氣之君藥,黨參為平補和緩之劑,用以滋養脾胃之要藥”。
氣滯火盛者慎用黨參。陽氣虛脫的危重病人 ,仍以紅參為宜 ,因為黨參大補元氣的力量較弱 。
3、沙參:食用物品,價格便宜,肺氣不好,呼吸不好的老人吃
沙參等同于食物,有補而不燥的特點。沙參屬補虛藥,味甘,善補五臟之陰,尤其擅長補益肺、胃之陰。中醫認為,沙參味甘、性微寒,入肺、胃經,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之功。
沙參適用于陰虛肺燥,或熱傷肺陰所致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癥,及溫熱病:熱傷胃陰或久病陰虛津虧所致的口干咽燥,舌紅少苔,大便干結等證。
在嶺南地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會煲“清補涼”湯,里面就含有沙參~
4、丹參:保護心臟血管的專家
丹參不是紅參,別名赤參、山參、紫丹參,丹參味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是活血祛瘀的佳藥,藥用歷史悠久,與心腦血管關系密切,醫學實驗表明,丹參還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血流量,有降低血壓作用,可治冠心病、心絞痛。丹參粉保健用量1~3克,泡水同量。
用丹參做成的制劑特別多,常見的有丹參滴丸、復方丹參片等。
在中醫界有一句名言:“一味丹參,氣死名醫”,將丹參推至崇高的地位。甚至認為一味丹參有四物(指四物湯,由熟地、當歸、自芍、川芎組成)之功,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血安神之功效。
丹參適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癓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產后瘀滯腹痛、瘡瘍腫毒及跌打損傷等癥。
5、西洋參(花旗參)需要參補又不能溫補的吃,一吃人參就上火的人吃,普通人適合夏季來調理吃
西洋參性微寒,補性溫和,不能溫補的人一年四季皆可應用,夏季特別合適,亦稱“花旗參”,原產于美國和加拿大。
但是我國現在的西洋參不一定是漂洋過海而來的,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起我國開始引種,目前我國為第三大西洋參生產國,凡需參補而又不宜溫補者可用之,最適宜于肺虛咳嗽、內火虛升者及肺結核痊愈后和腫瘤病人。
人參補氣,偏于助陽;西洋參補氣,偏于養陰。人參補氣之力勝于西洋參,而西洋參清熱生津之力又勝于人參。
因此,夏季天氣炎熱,人體出汗較多,消耗較大,睡眠又少,故宜選用養陰清補之品,這時服用西洋參最合適。而在秋冬季節,人容易出現濕病,就不適宜服用西洋參,人參可以上。
《本草備要》載:“西洋參苦甘涼,味厚氣薄,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現代研究表明,西洋參有增進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但西洋參補氣作用較弱,藥性緩和,與中國人參在藥效上不可相互取代。
西洋參對氣虛而陰津耗傷有熱者最適宜,對肺結核、冠心病、熱病后氣陰兩傷有一定的療效。
還有一種洋參,叫做高麗參的,功用與紅參相似而作用較強,價格較貴。適用于年高體弱、陽氣虛衰的老年人及經常頭暈眼花、五更泄瀉、失血過多者或手術后調補者。
6、太子參:適合小孩子吃,氣不足,但血壓極度偏高者也能吃
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干燥根莖,又名孩兒參、童參、四葉參、四葉菜、米參等。性平味甘,是補氣藥中的一味清補之品 ,具有補氣生津之功效,常用于久病氣陰兩虧的病人。
與大補元氣的人參相比,太子參雖藥力不及,但具有補而不燥的特點。脾胃虛弱之人初用補劑,服用人參恐藥力過猛,改用太子參則大可放心,氣陰不足而又血壓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參可改善癥狀,且不會引起血壓升高。
中醫認為,太子參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脾、肺經,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但補氣作用不如人參、黨參,其生津作用和西洋參類同,可代替西洋參用。
由于其補氣而不生燥熱,對于兒童來說是尤為適宜。用于脾虛體倦、食欲不振、病后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癥。兒童吃參需要醫生看后哦~
人參作養生保健用,服用方法有多種
以下服用方法中,噙化是最為傳統經典的方法,能使藥物的有效成分被充分吸收,藥理作用均勻持久。
噙化服:將人參薄片或參須段直接放入口中,慢慢含化待津液滿口時分三次緩慢咽下,用意念送至關元穴處臍下三寸。含至無參味時嚼服。
泡茶服:將人參薄片或參須段放在茶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分后即可服用,可以反復沖泡沒有參味后嚼服。
泡酒服:將整根人參放入一度的白酒中浸泡,密封一個月后可以適量服用,可以隨時加入新酒到參味淡了可以取出人參蒸后慢慢服用。
嚼服:將薄片人參或參須段放入口中細細咀嚼連渣一起咽下。吞服將人參干燥研成細粉裝入膠囊用溫開水送下。
提醒:
1.服用人參的時間以早晨或上午為宜,符合人體氣機升降的規律如果晚上服用,使陽氣上擾,導致失眠。
2.日常養生保健以每日一克為宜,先從小劑量開始服用,逐漸加量最多不要超過克。如果需要服更大劑量,就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
綜上,人參本是百草王,安神定魄補五臟,開心益智添活力,大補元氣美名揚~參是好東西,但不能胡亂吃。只有合理的選擇,才能配出有效的藥膳。
看完本文,你已經成為半個人參專家了,去藥店購買的時候可以自己辨別,不用受售貨員的忽悠了~貴的不是最好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趕緊告訴身邊的朋友們,吃參的可以更加清楚如何調配,沒吃參的可以看看自己是否需要這種補氣、補血、延壽的好東西進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