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鎮守邊塞的勛臣、揮毫作賦的巨匠,不僅散文、詩歌成績巨大,而且其詞作,在宋詞的發展史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詞,一掃五代以來婉約柔靡之詞風,突破了宮廷豪門、都會市場、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的局限,將題材拓寬到邊塞的廣闊天地,首先把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于詞的領域之中,從而奏出了蘇、辛豪放詞風的序曲,為宋詞的發展開了一條新路。
從僅存的5首范詞看(原來看作范作的《憶王孫》,據唐圭璋考定系李重元詞) ,《蘇幕遮》言離愁別緒,《漁家傲》抒悲愴感,《御街行》述人生觀感。因其抒發的思想感情不同, 而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蘇幕遮》語麗而情柔,《漁家傲》蒼涼而悲壯,《剔銀燈》平淡而自然, 最令后人熟知的就是《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月明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上闋寫深秋之景。秋高氣爽.碧空萬里,幾朵雪白的云飄在空中。金風送爽,黃葉別枝,那翻飛的葉兒墜滿了大地。畫面空明澄徹.絢麗多彩,經浮云,飛絮點染頗具動態之美。以“水”渲染秋色,江波斂滟,浮翠的寒煙籠于水上,秋風徐來,陽相映照,天和水相連,上下遠近相融合,水天一色。斜輝照著山巒,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自己所懷念的故里親人,可能不想念自己了,而自己又遠在那斜陽之外,漂泊天涯,和親人遙距兩地,思念之情更加濃烈。
下闋抒思鄉之情。在滿目秋色的季節,又在殘陽映照的時刻,一個羈旅他鄉無法實現革新雄圖的詞人,怎不為懷鄉而黯然銷魂,為羈旅而愁思不釋呢?“追”是緊緊追想之意,可以說是本詞的詞眼。除非在那夜里睡覺做著美夢時,才能擺脫“愁思”才能得到慰藉。作者“追旅思”本是“殘燈明月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范仲淹《御街行》) ,是輾轉反側、通宵不寐的,怎么會在夢中得到慰藉呢?好夢一完,愁苦之情不就更深切了嗎?深切的思念不就更繾綣于心嗎?這種反言的表情法,含蓄而有力。
作者思鄉深切,無法入睡,在月明之夜,倚樓遠望,望得見皓月照耀下的山巒、河流,卻不見想念的故里親人,反而更增添了思鄉之情,所以說“休獨倚”。何以解愁,唯有杜康。但“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澆愁之酒,入了愁腸,化為酸淚,愁苦就更深了,也就更加無法排除了。
《蘇幕遮》寫景,句句秀麗。從天上碧色的輕云,寫地上黃色的落葉,境界闊大。碧云、黃葉、綠水、翠煙、紅霞、青山,色彩絢爛,形象飛動。
《蘇幕遮》傾吐的思鄉念家之情,滿目的秋色、落日的余輝,令他“黯鄉魂,追旅思”。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縷縷情思充塞于心,深沉纏綿,除非在夢中才能擺脫愁思.得到慰藉;明麗之景和柔綿的懷鄉之情相契合諧適。
清彭孫《金粟詞話》評價這首詞:“《蘇幕遮》一詞,前段多入麗語,后段寫純柔情,遂成絕唱”。
為什么這首詞能成為千古絕唱呢?
范仲淹出生寒門,登科后銳意革新,在宋仁宗時主持了“慶歷新政’,終因舊勢力的阻撓,新政失敗,降職守邊;他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深謀遠慮,馳騁疆場,名揚邊陲。
晚唐及北宋前期,填詞精妙細膩、委曲動聽,無疑這是一種藝術美。北宋之后,以范仲淹為代表的藝術宗匠們,別開生面,高唱出洪鐘大呂的凌霄壯曲,從而形成了宋詞意象開闊,風格悲壯的豪放之風,形成堪與唐詩媲美的藝術峰巒。而范仲淹正是豪放宋詞的先導,他的《蘇幕遮》已現出了豪放的端倪。如果說宋豪放詞是一條恣肆汪洋、奔騰湍激的長江,那么,《蘇幕遮》就是這條大江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