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王陽明也不例外。
高中時讀書,讀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時常心潮澎湃。唯物主義是一定正確的,但我特別喜歡唯心主義,與其說我喜歡唯心主義,不如說我喜歡“心”這個字。它靈動清新,“物”字和它一比,簡直是頭蠢笨的牛。 而在中國哲學歷史上,唯有王陽明意識到了心的重要。
教科書談到“唯心主義”時,特意舉個例子,這個例子就是王陽明的。說有一天他和朋友去看花,朋友問他,你常說天下無心外之物,你看這朵花,在山中自開自落,不隨你的心而開落,你做何解釋?
王陽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教科書嚴肅地批判道:“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堅決要不得。”
我倒覺得這段話非常有意蘊,至少它比“世界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這種“高大上”有趣味一百倍。
后來,看到介紹王陽明的書,說他是劊子手。因為他在江西和廣西剿匪,殺了好多革命的農(nóng)民兄弟。
再后來,我看了他的各種公正客觀的傳記和他的文集,發(fā)現(xiàn)王陽明其實是個很厲害的偉人。他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好好學習,用心踐行。
學習他什么呢?
恐怕直到今天,很多人都在繞著他的心學理論打轉(zhuǎn)。依我之見,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在《知行合一王陽明》中,王陽明用自己創(chuàng)建的心學來解構(gòu)他本人的一生,從而得出的結(jié)論應(yīng)該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生存“天理”。為此他說,人心是古今中外都相同的。
如果你想要掌握心學要領(lǐng),至少應(yīng)該從以下這些入手,為此筆者特意總結(jié)了12個心學口訣:
1)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實踐出真知,要在實踐中摸索。事上磨。
3)致良知:聽從第一感覺,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
4)心外無理,萬物一體。心外無物,一切皆是心靈的投射。
5)知行合一的修煉法門:格物致知,即通過體察事物原理,獲得良知。
6)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上帝。
7)去山中賊容易,去心中賊難。私情,私欲,都是心中賊。閑思雜慮也是。
8)人生在世,不可拘泥常規(guī)。應(yīng)把自己的心給凈化好了,這樣才能應(yīng)對外界的雜和惡。
9) 獲得幸福的方法是,不要和外物對立,外物和心是一體。
10) 人該追求內(nèi)心的純凈,做到“我心光明,夫復(fù)何求?”。
11) 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
12) 做自己的主人,不要受外界或他人的干擾。
做到以上12個心靈準則,你也可以超凡成圣,就像王陽明所說,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神圣的一面,都可以成為圣人,一切全在于你心里怎么想,然后又如何做。
知行合一并不是高冷理論,而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來自頓悟,而是在磨難中不斷反思、修練,砥礪出的一種生命境界和人生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