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不僅使病友個人糾纏其中,對一個家庭來說也是巨大的折磨。家庭干預在強迫癥的治療和預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這個話題,我們將分次討論。本文將談一談“面對強迫癥狀,家屬要不要管”。在工作中,常常聽到家屬們這樣的傾訴。
“我兒子擔心外面食物不干凈,我每天早上5點起床開始做飯,按他的要求將每種食材至少洗3遍”
“我女兒要重復問我問題,一天給我打20多個電話,現在我已經沒法上班了”
“我妻子每周要換一套新的床單被套,不這樣就不能睡覺,沒辦法,我得整箱整箱的買床單被套”
“我丈夫不敢碰門,出門去哪都是我陪著,一路為他開門、關門”
“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家人的強迫癥狀,管不行,不管也不行”
這樣的情景在強迫癥病友的家庭中十分常見,看著病友在癥狀中飽受折磨,家屬們心里難受,由此耗費了大量時間及精力參與到病友的強迫癥狀中,那么家屬這樣的付出是否真的會幫助到病友,到底會給病友及家屬帶來怎樣的影響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將會談到“家庭順應”這個話題。
家庭順應的定義
近年來研究發現,家庭成員對強迫癥狀的應對方式在強迫癥治療及預后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將這種現象稱為家庭順應(family accommodation)。它是指在病友的強迫癥狀中,家庭成員的參與形式以及由于強迫癥狀家庭功能所做的調整。
常見的家庭順應包括家庭成員幫助病友回避某種情景或物品(如幫著怕臟的病友開門,幫有反復傷害自己想法的病友拿走刀具,或幫病友回避某些地方或人);或者家庭成員參與到強迫行為或儀式中(比如增加洗滌物品的頻率,重復回答病友提問,因強迫行為而延遲或取消家庭活動等)。
家庭順應在不同維度的強迫癥狀中均存在,在怕臟及反復洗滌中尤為突出,大部分是針對病友的母親,父親、兄弟姐妹也是常見的目標。
家庭順應的普遍性
在強迫癥的兒童中,父母的家庭順應十分普遍。研究提示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強迫行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順應,超過一半的父母每天都參與到孩子的強迫行為中,并提供日常的保證。
在成人的強迫癥中,72%的家庭存在家庭順應的情況,其中46%的家庭每天都在發生,47%的家庭會為病友提供心理確認,35%的家庭參與強迫儀式,43%的家庭幫助病友規避焦慮源。可見,強迫癥病友背后許多的家庭同時忍受著煎熬。
家庭順應的緣由
有很多理由導致家庭成員選擇對強迫癥狀順應,研究顯示家庭成員高度的同情心和自責是導致家庭順應行為的主要因素。看著孩子在癥狀里飽受痛苦,沒有父母不心疼,在強迫癥心工坊的團體治療中有一位母親曾說過,“看著我孩子雙手洗得發白、裂口還堅持要洗,我的心撕裂一般的疼痛,盡管知道沒有必要,為了孩子,我還是得幫著洗,寧愿病生在我自己身上”。
在得知家人生病后,尤其是精神障礙相關的疾病,家庭成員往往會反省自己過去的行為有沒有給病友帶來傷害,特別是之前工作繁忙而疏于照顧孩子的父母,內心充滿了自責、內疚的情緒,之后就是開始加倍的補償,對孩子百依百順,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幫助孩子“代勞”強迫癥狀。
此外,家庭成員急于一時去緩解病友的痛苦或者回避沖突,而對順應行為帶來的長遠影響考慮得較少,也促使順應行為的產生。
家庭順應的影響——患者方面
家庭順應日益受到關注,是強迫癥治療轉歸的重要影響因素。一項基于4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提示家庭順應和強迫癥狀嚴重程度的增加存在顯著相關,家庭順應水平越高,強迫癥狀越嚴重,社會功能受損越明顯,治療結局越不理想。當病友的強迫癥狀嚴重和痛苦時,家庭成員更傾向順應。然而,順應減少了病友暴露在強迫情景忍受焦慮的機會,促使病友使用強迫動作或儀式來消除痛苦,當家人對病友的行為默許時,這些負性行為將會被加強,更多的要求將會被提出,導致強迫癥狀持續存在甚至擴大,反而給病友帶來更持久和嚴重的痛苦。
曾經有位病友的癥狀主要是身體所處的空間發生變化時(比如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腦海中會出現不好“雜念”,為了回避雜念,他開始不出門、不走動,讓家人代其跑前跑后,漸漸地發展到最后只能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日常生活均由家人代勞。在這個過程中,家人不斷的妥協和付出換來的病友癥狀日益嚴重及功能的日益退縮,最后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療。
家庭順應的影響——家屬方面
家人彼此間的付出是無私的,面對強迫癥患者,關注這些常年默默付出的家屬也尤為重要。研究提示家庭順應給照料者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也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家屬與強迫癥患者關系越親密,參與家庭順應的程度就越高,所受的影響越嚴重。
首先是時間上的大量投入,許許多多父母在子女的強迫行為中耗費大量的時間,不得不減少自己的興趣愛好、人際交往,甚至辭掉工作、放棄事業,“除了治病,沒有生活可言”。其次是對家庭經濟的影響,除了照料者的誤工成本,很多強迫癥狀的持續也需要經濟來支撐,比如反復換家具甚至換住宿等。此外,家屬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家屬在持續的順應及妥協中,慢慢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在加重強迫癥狀,但是如果對病友的要求不妥協,一方面不忍心看著病友獨自在痛苦中煎熬,另一方面病友也會由此憤怒、反抗甚至引發更大家庭矛盾,因此,家屬常常在兩種選擇中搖擺不定、痛苦不堪,很多家屬由此出現失眠、焦慮及抑郁等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