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癥和雙相情感障礙的治療,有自己的特點。如何針對這個特點予以高效治療,讓青少年盡快回歸校園?
我從2006年起一直從事青少年精神心理工作,現在結合臨床多年的實踐心得,談一談青少年抑郁癥和雙相治療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一, 藥物使用需謹慎。
青少年抑郁癥和雙相治療可選擇的藥物不多,很多抗抑郁藥不適用于14歲以下人群。而且,絕大部分青少年患者和家屬對藥物治療都憂心忡忡,擔心藥物會影響腦功能,造成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等。因此,如何在盡量減少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讓青少年高效康復,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難題。
第二,抑郁癥和雙相的共病需仔細鑒別。
我臨床上經常碰到青少年抑郁癥或雙相,共病藥物、毒品成癮,戀物成癮或賭博成癮的病例。很多孩子一開始有抑郁癥,再染上成癮疾病后,兩類疾病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
成癮疾病也有可能繼發抑郁癥或雙相。我曾收治過一個網絡賭博成癮的大學生患者,他從初中開始賭博,上大學之后變本加厲地賭,前后輸了一百多萬。欠下巨債的他嚴重抑郁,一度想自殺,可他忍不住又去賭、尤其是贏錢后,卻會非常亢奮、激動。有大夫憑此把他診斷為雙相,可我認為他只是賭博成癮繼發的抑郁癥。徹底治愈他的賭博成癮后,所謂的“抑郁癥”或“雙相”則不治自愈。
女性青少年患者還有一種既特殊又常見的共病——暴食癥或神經性貪食癥(即進食障礙,又稱為“食物成癮”),這也有可能是食物成癮繼發抑郁癥或雙相。
我治療過這樣一位女患者,她被北京知名專家被診斷為雙相和進食障礙,病情反復不穩定。我在治療中發現,她每當焦慮就暴飲暴食,過后又非常后悔,于是又開始拼命節食;可下一次焦慮的時候還是忍不住狂吃,再節食;陷在這種旋渦中無法自拔,最后繼發了抑郁癥。
之前大夫認為她的瘋狂進食是躁狂相,把她診斷為雙相,我認為這是誤診。目前,我們先對她的進食障礙進行治療,解決了這個問題后,所謂的“抑郁癥”或“雙相”將會大幅度緩解,甚至不治自愈。
所以,對于有共病的抑郁癥或雙相,一定進行系統化治療,如果只治療其中一種,效果不穩定。而對于其他精神心理疾病繼發的抑郁癥或雙相,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必須找準源頭與先解決“因”,“果”才有可能治愈。
第三,學習障礙問題需高度重視并同步解決。
青少年尤其是學生患者,只要患有抑郁癥或雙相,往往都有學習障礙。如果不在治療精神障礙的同時,有效地幫他們解決學習障礙問題,那么他們在回歸校園的過程中,難以跟上學習進度,找不到學習狀態,積極性受挫,病情特別容易反復,最后喪失信心,脫離人生的發展軌道。
很多精神科大夫對這一點重視不足,通常只盯著青少年情緒問題進行藥物治療。這種方法的確可以緩解部分患者的癥狀,但是不能解決學習障礙,最后會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病情反復。
我治療過的一個病人就有這樣的遭遇:她從小是學霸,可考上名牌大學后,發現身邊都是學霸,壓力太大,最終導致抑郁癥。可她的抑郁癥又不典型,有時候她跟父母朋友傾訴發泄,哭幾場,情緒就可恢復,她就認為自己的抑郁癥好了,非常高興。憑著這些癥狀,她的前幾位醫生認為她患了雙相,沒想到吃了情緒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物后,她的精神和身體很疲憊,學習狀態更加糟糕,問題愈加嚴重。
所以,青少年抑郁癥和雙相的治療一定要重視學習障礙問題。在臨床中,我利用心理干預技術幫助青少年解決這個問題,令他們高效、快樂地學習,重回學習軌道,防止病情反復。
第四,“早戀”問題應個案處理。
我遇到的青少年抑郁癥病例中,不少人與早戀有關。有的構成病因,有的會影響治療后的康復。很多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詢師,尤其是家長,對早戀一律堅決反對。我認為對待“早戀”應該因人而異,也因時機而異。家長和治療者要先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和動力,再選擇支持還是反對。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13歲患冰毒成癮、共病抑郁癥的小男孩,他唯一重返校園的動力是喜歡班上一個女孩,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支持他早戀。可是,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經濟不獨立,戀愛關系不穩定,萬一失戀,動力就坍塌了,還會引發系列問題。因此在同意他早戀的同時,還必須讓他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和成就感,培養真正的學習動力。
如我所料,這個男孩回到學校兩個月后,就跟女孩鬧掰了。可這段時間,在我的心理干預下,他的學習效率和成績有了很大提升,老師和同學對他刮目相看,這種成就感迅速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替代了失戀的影響。
受到互聯網和LGBT群體(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戀愛)的影響,很多青少年對同性戀有好奇心。我在臨床中發現,一些同性戀者是后天導致的,他們在初、高中的時候因為好奇,跟同性發生性行為,最后慢慢迷戀上這種感覺,發展為同性戀。
從這個角度上看,如果毫不留情地堵住青少年對異性的好奇和接近的欲望,反而容易讓他們轉向同性伙伴身上,“逼”成同性戀。
第五,原生家庭問題不可忽略,需深度家庭治療。
我有一句口頭禪:抑郁或成癮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患者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背后又是家庭和社會問題。尤其是青少年,他們社會經歷很少,因此其心理問題基本來自于家庭,尤其是父母教育方式。這些問題不是碰巧出現的,是在家族中“代代相傳”的。
如何理解“代代相傳”?舉個例子:上個月我治療了一個患者小星,他上小學時就有抑郁癥癥狀,到了大學又開始濫用止咳水。他父親在外人面前非常謙卑,但對小星管教非常嚴厲,在他小時候甚至把他吊起來狠打。毋庸置疑,這對是導致小星得抑郁癥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他父親會采取這種教育方式?原來,他也是被自己的父母這樣“打”過來的。他初中時很調皮,遭過不少打,他曾反抗過,可挨打得更加厲害。到了高中,慢慢接受了這種教育方式,性格也發生了改變,變得待人非常謙卑。到他教育孩子的時候,他就自然而然也采取了“打是疼罵是愛”的方式。
現在,小星表面看起來也非常溫順,其實內心很壓抑,特別記仇,思想也比較極端,有點偏執性人格改變,情緒一旦爆發很可能完全沒有理性。如果不加以干預,小星建立家庭后,很可能出現家暴行為。
有人說抑郁癥會通過基因遺傳,我并不十分認同。我認為那其實是一種“環境遺傳”,特定的家庭環境塑造了特定的人,這個人又會復制一個同樣的家庭環境,一代傳一代。
如果能抓住機會,把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在青少年這個節點上切掉,患者會擁有比上一代更健康的心理,日后所養育的孩子也會更加健康。在臨床上,應該深入到原生家庭層面,讓父母認識問題,家長和孩子共同作出改變。
第六,時不我待,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干預更要追求高效。
青少年處于成長關鍵時期,如果治療時間過長,會大大拉長他們回到校園和社會的時間,錯失寶貴的成長和學習機會。
我認為,如果一定要休學,最好在休學一年內就把問題徹底解決或基本解決,不能拖太久。
在臨床中,我主要利用深度催眠下程序植入技術(PITDH),以及結合認知行為治療、深度催眠和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等方法,讓患者快速接受積極觀念,迅速康復。
我強烈反對針對青少年抑郁癥或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使用精神分析療法和人本主義療法。不是說完全沒有效果,而是所花費的時間太長了。另外,精神分析法甚至會惡化親子關系。
還有一點個人意見,不吐不快。我發現國內很多精神科大夫對于青少年抑郁障礙的診斷有“泛雙相化”問題,孩子只要有情緒激化、易激惹甚至暴力行為的表現,就容易被診斷為雙相,這是非常不嚴謹的。
從精神醫學的專業角度,雙相情感障礙和精神分裂癥都被劃分為重性精神病。不少文章說雙相預后不良,難以徹底治愈,很多大夫認為要終身服藥。一旦被診斷為雙相,這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重大打擊,反而會讓問題惡化。
美國精神醫學界也有類似現象,對于雙相的診斷太泛化。這幾年美國已經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逐步改善。我希望我們國內也要對此有所反省,診斷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綜上所述,我認為,青少年的抑郁癥和雙相要盡量避免用藥,如果要用藥,盡量少用藥。應以深度的、高效的心理干預和家庭治療為主;遇到早戀問題,須合理引導;如有共病,須系統化解決;重視消除患者的學習障礙,培養高效學習狀態;重建他們的家庭關系,重塑其“三觀”和人生目標。
青少年患者的“三觀”往往還沒成熟,又有很大的可塑性。罹患精神障礙后,如果能得到科學、高效的心理干預,形成積極的“三觀”和人生目標,他們將會收獲有無限可能的人生。
作者為廣州日輝成癮和心理治療中心主任,華科大深圳研究院華和心理·成癮醫學研究所所長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掃描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