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藥物通常是治療兒童和青少年抑郁和焦慮的有效方法。然而,限于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兒童和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藥物必須仔細監控。FDA對此發出黑盒子警示:一些25歲以下的人服用抗抑郁藥會增加自殺想法和行為的風險。
雖然一開始你可能會對自殺警告有些震驚,但了解事實是很重要的。了解這些警告的含義,并詢問所有治療方案。這將有助于作出明智的決定,并與醫生權衡治療選擇的好處和風險,幫助孩子恢復健康。
為什么抗抑郁藥會有兒童自殺行為相關的警告?
FDA報告說,對臨床試驗的廣泛分析顯示,抗抑郁藥可能導致或惡化少數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殺想法或行為。分析顯示,服用抗抑郁藥的兒童和青少年與服用糖丸(安慰劑)的兒童和青少年相比,自殺念頭略有增加。盡管分析只檢查了9種抗抑郁藥,但FDA將警告擴展到了所有處方藥抗抑郁藥。
這些研究中沒有一個孩子真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盡管如此,FDA考慮到這些發現,并要求制造商在抗抑郁藥標簽上強烈警告18-24歲的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的自殺想法和行為與藥物之間的聯系。
然而,并非所有的心理健康研究人員都認為這些警告是必要的。最新研究表明,抗抑郁藥的好處可能大于自殺的風險。一些研究表明,兒童服用抗抑郁藥后自殺率下降。
用于治療抑郁癥和其他疾病的藥物如何能導致兒童自殺行為?
由于抑郁導致自殺的風險,很難在使用抗抑郁藥物和自殺之間建立明確的因果關系。研究人員推測了各種增加風險的潛在原因。在一些兒童中,抗抑郁藥也可能引發焦慮、敵意、躁動或沖動行為。這些影響可能表明孩子的抑郁癥越來越嚴重,或者孩子開始產生自殺的想法。
兒童應該服用抗抑郁藥嗎?
關于抗抑郁藥和自殺想法之間可能存在聯系的警告,并不意味著抗抑郁藥不應該用于兒童。這些警告也不是為了嚇唬人們遠離抗抑郁藥。然而,這些警告應該被關注,要仔細權衡在兒童和青少年中使用抗抑郁藥物的利弊,以及未經治療的抑郁癥導致自殺的真實風險。
對許多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抗抑郁藥是治療抑郁、焦慮、強迫癥或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方法。如果這些情況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他們可能無法過上令人滿意的、充實的生活或做正常的日常活動。
在孩子開始服用抗抑郁藥之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在開始服用抗抑郁藥之前,有一個全面的評估是很重要的。精神病學家或在治療兒童和青少年情緒障礙方面有經驗的兒科醫生或家庭醫生,所作的精神病學評價應包括:
詳細檢查孩子可能會增加自我傷害風險的潛在危險因素;
評估孩子是否有其他精神疾病,如焦慮障礙、注意力不足/多動癥或雙相情感障礙;
評估是否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家族史。
兒童可以服用哪些抗抑郁藥?
FDA已經批準某些抗抑郁藥用于兒童和青少年的不同類型的診斷。抗抑郁藥附有藥物指南,就風險和預防措施向家長和護理人員提供建議。務必仔細閱讀用藥指南和說明書,并與處方醫生和藥劑師討論任何問題。
FDA批準的兒童和青少年抗抑郁藥
藥物 | 年齡(年) | 診斷 |
氯米帕明 | 10歲及以上 | 強迫癥 |
度洛西汀 | 7歲及以上 | 廣泛性焦慮癥 |
艾司西酞普蘭 | 12歲及以上 | 重度抑郁癥 |
氟西汀 | 8歲及以上 | 重度抑郁癥 |
7歲及以上 | 強迫癥 | |
氟伏沙明 | 8歲及以上 | 強迫癥 |
奧氟合劑 | 10歲及以上 | 雙相抑郁 |
舍曲林 | 6歲及以上 | 強迫癥 |
*這些藥物中有許多也有仿制藥。推薦的初始劑量和最大劑量隨年齡而異。
醫生可能會根據他們的醫學判斷,為兒童開具其他抗抑郁藥,也就是所謂的超說明書用藥。對于兒童和成人來說,這是許多類型藥物的臨床常見做法。
一旦孩子開始服用抗抑郁藥,應該怎么做?
FDA建議醫生開盡可能少的藥,以減少故意或意外服用過量的風險。父母、護理人員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仔細監測,對于任何服用抗抑郁劑治療抑郁癥或其他病癥的兒童或青少年來說都非常重要。
自殺想法和自殺行為的最高風險發生在:
接受抗抑郁藥物治療的頭幾個月;
當劑量增加或減少時。
在這些過渡期,父母和看護人員應每天密切觀察孩子,并在孩子服用抗抑郁藥物的整個過程中,觀察任何細微的變化。FDA還建議在治療的最初幾個月,接受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密切監測。與醫生或心理健康專家接觸的頻率取決于孩子的需要。
當孩子服用抗抑郁藥時,應該注意哪些警告信號?
有時自殺想法或自殘的跡象和癥狀很難看到,孩子可能不會直接告訴我們這些想法。以下是一些跡象,表明孩子的情況可能正在惡化,或者他或她可能有自我傷害的危險:
談論自殺或死亡;
企圖自殺;
自殘自傷;
激動或不安;
新的或惡化的焦慮或恐慌發作;
易怒;
增加悲傷或抑郁癥狀惡化;
沖動;
說話、精力或活動極度增加;
侵略性、暴力或敵意;
睡眠困難或失眠加劇;
花更多的時間獨處。
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不要停止抗抑郁治療,突然停用抗抑郁藥可能會引起流感樣癥狀或被稱為停藥綜合癥的副作用。
抑郁癥兒童還有哪些其他治療選擇?
大多數服用抗抑郁藥治療抑郁癥的兒童服用藥物后病情會有所好轉。然而,將藥物與談話療法(心理療法)相結合可能更有效。許多類型的心理療法可能會有所幫助,但認知行為治療和人際關系療法已被研究證明是有效的。
認知行為療法。在認知行為療法中,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可以幫助孩子提高應對技能、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還可以學習如何意識到有害的想法和行為,用積極的方法取代它們,并管理情緒。
人際關系治療。關注人際關系,這種療法可以幫助孩子適應當前人際關系的變化,并發展新的關系。
對于一些癥狀輕微的兒童和青少年,單獨的談話療法可能是有益的。
1. Moreland CS, et al.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 on suicide risk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ttp://www.uptodate.com/home. Accessed May 5, 2016.
2. Cooper WO, et al. Antidepressants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children. Pediatrics. 2014;133:204.
3. Friedman RA. Antidepressants' black-box warning — 10 years lat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14;371:1666.
4. Revisions to product labeling.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http://www.fda.gov/downloads/Drugs/DrugSafety/InformationbyDrugClass/UCM173233.pdf. Accessed May 5, 2016.
5. FDA: Don't leave childhood depression untreated.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http://www.fda.gov/forconsumers/consumerupdates/ucm413161.htm. Accessed May 5,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