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8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湛廬文化、中科院院士上海浦東活動中心、上海市浦東新區歸國留學人員聯合會聯合主辦的“智能時代大未來”高峰論壇在上海佳友唯景大酒店盛大召開。60年前,人工智能橫空出世,化身為新舊世界的引爆點。60年后,人工智能野蠻生長,磨礪為未來世界的顛覆利器。一個甲子的輪回,AI與IA之爭仍然此起彼伏。一個甲子的變革,人工智能已儼然成為全球創新的完美藍圖。
“智能時代大未來”高峰論壇是人工智能60周年重磅首場,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軟件學院院長何積豐,《紐約時報》高級科技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與機器人共舞》作者約翰·馬爾科夫,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小i機器人創始人兼總裁朱頻頻,上海大學中歐工程技術學院書記、院長錢晉武,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博士,機器人研究所先進電子制造中心副主任盛鑫軍等中外6大人工智能大咖匯聚魔都上海,奏響人工智能年的序幕!
在嘉賓致詞環節,上海市浦東新區科委副主任、科協副主席劉巍講述了近年來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大力投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全面進入智能時代,擁抱美好的未來!
隨后湛廬文化總編輯董寰女士致詞發言,她回顧了人工智能誕生60年來,從寒冬至野蠻生長的跌宕歷史。并與大家分享了湛廬文化與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聯合打造的國內首套最權威、最重磅、最系統、最實用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書系。湛廬希望幫助大眾搭建人工智能的體系框架,從而成功駕馭人工智能的新風口。
中科院院士 何積豐
“2025年機器人的工業產值預期可以達到4.5萬億美元,可以代替7500萬人的工作。”在論壇主題演講環節,何積豐院士從當下互聯網與機器人的發展大膽預言:機器人行業的高速發展將使我們擺脫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未來的機器人將徹底改變我們的交通、物流、醫療等諸多領域,成為下一個顛覆性技術,引發持續性變革!
《與機器人共舞》作者約翰·馬爾科夫
“人工智能的誕生可以追溯至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它的演化路徑此后分為人工智能(AI)與智能增強(IA)兩大陣營。”來自大洋彼岸的科技預言家、《紐約時報》高級科技記者約翰·馬爾科夫介紹了他的最新力作《與機器人共舞》,回歸當下科技搖籃硅谷,這兩大陣營終于有逐步走向融合的趨勢。未來的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馬爾科夫提出了一個擲地有聲的觀點——“未來,我們不與機器人謙卑共存,就只能傲慢地死去”。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
“十三五信息化建設,就是要開創建設和服務的新模式,通過信息化來促進社會的進步,促進社會形態的改變,走上‘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高速列車。”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駿提出,信息化后的人工智能將帶來“答案時代”。
小i機器人創始人兼總裁朱頻頻則談到:“人工智能產業化最重視的是技術的實用性,不論人工智能AI,還是智能增強IA,有實用性的就是值得大力發展的。人工智能產業需要的不只是實驗,而是更深入的產業化,引領行業走向正向循環的道路。”
由湛廬文化高級副總裁張曉卿主持的,以“人工智能新時代,中國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高端對話環節,《與機器人共舞》作者約翰·馬爾科夫、朱頻頻、錢晉武、盛鑫軍,從中美等國科技發展路徑對比,談到中美創新創業的大環境。
錢晉武認為,在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研究上,美國的研究水平雖然高,但遠不如中國政府對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重視,當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起來后,必將彎道超車勝過美國。
話題轉移到最近熱映的《星球大戰7》BB8,眾嘉賓從機器人三定律,到人類與機器人的未來關系展開了激烈探討。
“未來的某一天可能真會出現超過人類智能的機器人,但距離這一天的到來還有十分遙遠的距離。”馬爾科夫說,“但是人類無需為此擔憂,當機器人擁有人類的價值觀時,它們更好的選擇將不是毀滅人類,而是與人和諧共舞!”
《與機器人共舞》
人工智能時代的大未來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與機器人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