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主動遜位,可饒不死
堯帝:唐姓,名放勛,謚號堯帝。
堯帝(前2214--前2097),中國上古時期方國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一。堯為帝嚳之子,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都于蒲阪。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堯老,舜代替堯執(zhí)政,堯讓位二十八年后死去,開創(chuàng)了"禪讓制"的先河。
《史記·五帝本紀》是這樣評價的:“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堯帝最為后世所歌頌的政績是開創(chuàng)了“禪讓制”之先河。然而,歷史上對于堯帝究竟是否禪讓于舜,卻是一直存在爭議的。這段公案的真實面目在后來出土的大量簡牘中,被一一揭開。據(jù)《竹書紀年》的記載,是舜囚禁了堯,奪取了權力,最后還把堯給打發(fā)到荒山野嶺,任其自生自滅。從堯帝的名號中,我們確實也能找尋到事實真相的蛛絲馬跡。
姓名詮釋
唐
“唐”的甲骨文字形為:一口鐘呂之類的樂器。它的本義為:好聽的謊言。
《說文》唐,大言也。荒唐之謂。《莊子·天下篇》唐,荒唐之言。
“唐”的寓意為:天大謊言。它的義涵為:不可思議,荒唐至極。
放
“放”的篆書字形為:(方)+(手)表示在一個很遠的地方勞動。它的本義為:放逐。
《說文》放,逐也。《小爾雅》放,棄也。《書·舜典》放驩兜于崇山。《疏》放逐。
“放”的寓意為:自愿放棄。它的義涵為:遁入荒野,流落他鄉(xiāng)。
勛
“勛”的篆書字形為:用力推動一個圓口的鼎。它的本義為:巨大的功勞。
《說文》勛,能成王功也。《漢字源流字典》勛,根據(jù)功勞而授予的爵位。
“勛”的寓意為:勛高帝位。它的義涵為:成王之功,不朽之勛。
“放勛”的寓意為:自愿放棄,勛高帝位。它的義涵為:遁入荒野,流落他鄉(xiāng);成王之功,不朽之勛。
堯
“堯”是堯帝的謚號。
“堯”的甲骨文字形為:一個跪著的無頭人頂兩個大物件。古人說是一個制陶的人正在燒窯,應該是讀錯形,解錯字了。它的本義為:愧對宗廟與社稷。
《風俗通·皇霸》堯,高也,饒也。又俗謂:饒,寬恕也。
“堯”的寓意為:饒恕寬容,它的義涵為:主動遜位,可饒不死。
姓名詮釋
“堯帝”最直白的解讀為:饒你不死。
堯帝的這個“唐”姓,莫名其妙。據(jù)說,源自傳說,并無確鑿的依據(jù)。按理,他既然是帝嚳的三兒子,應該姓“姬”才對。而“唐”的本義為“美麗的謊言”(荒唐的大言),有充分理由懷疑這“唐”姓的背后,藏著一個驚天秘密,它或可以揭開一段遠古歷史公案的真實面目。
堯帝“放勛”這個名字的含義也特別怪異----“自愿放棄其所成王之功”,這分明是在為堯帝開創(chuàng)的所謂“禪讓制”做背書嘛。今朝若言放棄,當初的耍盡的種種手段又是何苦來哉。堯帝的姓和名,仿佛意在暗示所謂的“禪讓”,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堯帝既然把江山都禪讓給舜帝了,你舜帝難道就不能像炎帝、黃帝一樣,謚一個通俗的、易懂的、動聽的、吉祥的謚號嗎?難道說,堯帝真干了什么“愧對宗廟與社稷”的事,你要如此不依不饒?或者說,繼位的統(tǒng)治者終于還是決定饒恕了他,以保他后世的圣君之名?
當然,饒“堯”還是為了順“舜”。這樣一來,也就粉飾了舜繼位為帝的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
設若堯帝當初確是篡了帝嚳的位,舜帝再來個上行下效,也算是一報還一報。政治往往就這么殘酷,由不得你信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