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先要介紹一下人體的經絡。
01
—
經絡
人身上有十二條正經和八條奇經,稱作十二正經、奇經八脈。
十二正經:有六陽六陰,按照流注順序,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可以看出,十二條正經與五臟六腑是(實際是六臟六腑)一一對應的,臟為陰經,腑為陽經。
奇經八脈: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02
—
井滎俞經合
井滎(xing)俞(shu)經合,分布在每條正經上,主要位于四肢末端,穴位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具體的位置和功能會在講每條經絡時介紹。
陰經上,井滎俞經合依次對應屬性木火土金水(按順序一一對應)。
陽經上,井滎俞經合依次對應屬性金水木火土(按順序一一對應)。
03
—
絡穴與原穴
絡穴與原穴是經絡上另外兩種特殊穴位。
絡穴:十二正經本身是平行不相交的,橫向溝通兩條經絡的穴位叫做絡穴。每條經都有絡穴。
原穴:只存在于十二正經的陽經上,在滎穴與俞穴之間。原穴可安五臟,下針用于五臟不平衡時。
04
—
井滎俞經合的作用
井穴:病在臟(在很深的地方)取井穴。井穴在手指腳趾末梢,非常敏感(下針痛感強)。例如足陽明胃經的井穴為厲兌穴,井穴主心下滿,下針歷兌會感覺心臟內有人在幫助清掃。心口劇烈疼痛(西醫動脈血管堵塞)時,下針歷兌一般會立即有效(實癥)。身上用于治療心臟病的穴位很多,但是都沒有井穴來的好,下針用1寸或半寸針。
滎穴(也稱“榮rong穴”):病變于色取榮穴。五行(木火土金水)對應顏色(青赤黃白黑)并對應臟腑(肝心脾肺腎),例如,臉色太紅心臟病,發黑腎病,發青肝病。
俞穴(也稱“腧(yu)穴”):病在時取俞穴。例如,每晚12點醒來,取膽經(子時膽經流注)的俞穴。3點醒來5點睡,肺的俞穴下針。定時發作的病取榮穴也有效,但榮穴下針感覺更痛。又例如,每晚11點癲癇發作,雖不是膽的問題,可取膽經俞穴或榮穴治療。
經穴:病變于音取經穴。例如,感冒聲音變了可用經穴。
合穴:病起于飲食取合穴。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脹滿的病用合穴。吃飯不要吃太飽,吃完東西還稍微有點餓是最好的,餓是在不斷的訓練胃氣。
05
—
井滎俞經合與四季
冬天刺井穴,臟主冬。春天刺榮穴,也有說春主井穴(難經)。夏天刺俞穴,時間主夏。長夏刺經穴,聲音主長夏。秋天刺合穴,味主秋,包括嗅覺,例如癲癇生病發作前可能聞到腥臭,或嘴巴金屬味、嘴巴甜味。
長夏的定義:春、夏、長夏、秋、冬,春天的最后2周、夏天的頭2周,交接的4周合為一月。各季節交接的1個月就是長夏(共四個月),即節氣交替轉換的季節。
06
—
陰與陽
陰與陽的定義:看的到的為陰,看不到(感覺到的)為陽。例如手臂上看得到的皮膚、血管、肌肉是陰,力量有多大看不到是陽(握力),陽是無形的。一般肝有病時手的握力不足。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天養陽練氣力,秋冬養陰要收斂。春天萬物生發,多運動;秋天收斂,避免劇烈運動,房事節制、不暴飲暴食。不違逆節氣,就不容易生病。
07
—
五行生克與病的發展
五行相生相克,那什么狀態下相生?什么狀態下相克呢?正常人,五行是相生的,出問題、生病時變為相克。最初可能是病在某一臟,該臟就會按五行克另一臟,直到五臟克遍,所有臟腑衰竭而亡。
舉例:肝(木)不好,胃口(土)還沒事,此時需要趕緊強脾,病就停下來就不會發展。肺(金)癌,咳嗽,凌晨3-5點不能睡,口吐白色泡沫,是肺癌初期,先強肝(木),不會轉移為肝癌。腎病,先問睡覺,心臟好可以睡通宵,手腳熱,說明心還好,西醫洗腎是透析血液,實質是強心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