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女士今年40多歲,大約十年前第一次犯腰痛,發作時不能走路,不能正常如廁,臥床十多天,后經過推拿逐步恢復。
此后每年都要發作一二次,慢慢開始出現彎腰不適癥狀。這兩三年愈發嚴重,平時基本只能直立,洗衣洗碗等家務活,幾乎都是“扎馬步”。
H女士的患處集中在命門至尾閭區域,輻射至左右臀部,同時伴有兩側大腿外側麻木酸痛,上下車、起立困難,右大腿尤甚。首診時讓她彎腰,前傾不到30度,就彎不下去了。
不適癥狀主要在下焦,涉及的經絡有督脈、帶脈、太陽經、厥陰經、少陽經。
主癥在腰,右大腿不適癥狀相對明顯。右病左治,取患者左手。
先在督脈后溪穴、太陽經腕骨穴、厥陰經內關穴刺入一針。囑其彎腰試試,H女士說松了一點,但還是酸痛。
取后溪穴,主要是對治其督脈區域不適;取腕骨穴,主要是考慮臀部太陽經區域不適;取內關穴,主要是針對其腰“不能俯仰”之癥。
繼而陰陽倒換,督脈后溪穴前后倒換至任脈列缺穴;太陽經腕骨穴表里倒換至少陰經通里穴;厥陰經內關穴表里倒換至少陽經外關穴,外關穴這一針同時對治其大腿外側不適癥狀。
在此基礎上,針刺陽明經偏歷穴、太陰經經渠穴加強調中。
進針完畢,囑其繼續嘗試彎腰,患者可以彎到90度左右。
第二天,H女士反饋說,除了腰部正中還有脫節感、右大腿外側還有麻木感以外,其他已無不適。
二診,依然是隨證治之。腰椎正中不適,直接后病前治,在前額督脈印堂穴一針,同時上下倒換左手后溪穴一針。然后讓H女士彎腰,她一下子彎到差不多120度。
接下來還是右病左治,刺入少陽經外關穴一針,表里倒換厥陰經內關穴一針。這兩針,既是對治大腿外側不適,又是針對腰部不能俯仰之癥。
然后是陽明經偏歷穴、太陰經經渠穴調中。
留針結束,H女士腰部運轉已十分自如。臨走時感慨不已, 這幾年嘗試了好多方法,終于第一次可以輕松彎腰了。
隔天反饋,腰部的脫節感還有,大腿外側麻木感消失。一個好消息是,多年來如廁時腳跟沒法著地,現在沒問題了。
三診,依然是按此思路行針,留針結束患者感覺更為舒適。不料回家后晚上睡覺受涼,隔天早上癥狀又有加重跡象。H女士忽然記起我的交待,趕緊穿上襪子睡覺,并注意腰部、足部保暖。
那幾天正好我比較忙,沒時間幫她扎針。保暖措施跟上后,H女士的不適癥狀很快得到改善。
很多人常常問,不適癥狀好了以后會不會再復發?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大多數病其實是患者自己養大的,如果不改變原來的生活、飲食、作息、鍛煉等習慣,不好好調整自己的情緒、性格等因素,病會不會再來呢?
四診是四天后,H女士說其他都好,就是上午,尤其是起床后那段時間,腰部還有脫節感,到中午開始好轉,越到晚上越舒服。一邊說著,一邊彎腰給我看,雙手很輕松就按到了地板。
這一次用針,除了在督脈、厥陰經用針以外,更多的是在陽明經、太陰經進行上下倒換,掌部合谷穴和魚際穴、腕部偏歷穴和經渠穴、肘部曲池穴和尺澤穴都用了針。
督脈的不適癥狀基本已消除,近十年的腰部不適,我覺得還是要在中上下功夫。從陽明經、太陰經著手,既是后病前治,又是調中大用。
果然,隔天反饋,早上起來時,原來腰椎正中脫節的不適癥狀沒有了。
針治腰痛不適癥狀,有時候要用“文火”,有時候要用“急火”。至于用針多少,根據臨癥情況靈活把握,不必拘泥或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