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進行到第四天,我注意到有一些學員對是動病和所生病各自的含義有些疑問,這次答疑我將簡單講一講是動病、所生病到底是什么,以及這兩個概念有何臨床意義。
是動病,顧名思義,指的是經脈中的經氣發生逆亂、阻塞、過盛或虛衰等異況而產生的病癥,因此是動病很大程度上是外經病,它發生在經脈循行所過的區域,發生在體表、肢體區域。治療是動病,用我們課上學的寒熱傳導等調氣的針灸體系就可以起到效果。這一體系也可治五體病,也就是皮脈肉筋骨五個層次之病。
我們先從大腸經講起。以下是《靈樞·經脈》篇中對大腸經的描述: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干,鼽鼻流清涕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余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復。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我們很容易注意到,大腸經的是動病包括齒痛、頸腫等,都發生在經之所過處,是典型的經氣失常為病。(但經氣失常的癥狀也未必只體現在經之所過的部位,還可能體現為一些更大范圍乃至全身的癥狀,之后胃經的是動病可以證明這一點。)
原文中也提到,大腸的所生病是“津病”,例如目黃口干、鼻流清涕、喉痹等等。什么是所生病呢?理解所生病,要先將五臟所生病和六腑所生病分開來看。
分析原文中對五臟之經的所生病的描述,可以發現,某臟所生病明顯是該臟作為一個系統的功能出現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征象。這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說,五臟所生病對應于這五個臟器本身,以及它們受邪時出現的問題。
有一個情況在臨床上很常見,就是明明是生于五臟的病,卻也可以用經脈來調。例如,對于心痛、心悸、胸痹等心脈問題,針刺至陽、內關也有顯效。這是因為,大部分情況下,內臟與外經確實是氣機相通的,調整了外經之氣,多少能帶動內部的氣機。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回到上述例子,這一類以外經調內臟的顯效基本都出現成年患者身上,因為成年人的五體、經脈和五臟已經發育成熟。但對于小兒來說,小兒的五體和外經并沒有發育完全,臟經之間和外經之中的氣未必完全像成人一樣流通,因此治小兒病者,多從五臟直接入手進行辨證,用針對五臟系統的方藥或其他療法來施治。例如小兒夜半啼哭,兒科醫家會斷為屬肝,從肝臟上調;焦躁上火,則斷為屬心。總地來說,在兒科中五臟辯證應用得較多,經脈辯證較少;針對小兒疾患,調五臟的效果也好于調外經。
那么六腑所生病是什么呢?如果說五臟所生病就是與五臟所主的系統有關的病,那么六腑所生病也正是六腑所主的系統相關的病,六腑所主的是津、液、血、骨、脈這些系統,它們是在五臟之外的另一些系統。
如何將六腑所生病的概念用在臨床中呢?我們下面就以腰痛為例:
腰痛的一種常規且有效的治法是刺督脈人中穴和小腸經養老穴,其中人中的含義在于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是針對腰正中線督脈痛的特效穴。而養老對于腰痛的治療范圍較寬,未必拘泥于腰正中線。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其一,為什么養老可以治腰痛?其二,什么樣的腰痛適合用養老來治?
首先是養老穴為什么能治腰痛的問題。養老屬小腸經,且為郄穴,郄穴位置較深,刺之可以對本經經氣尤其是深部的經氣起到很強的調動作用。因此刺這里,氣血能直接入小腸腑。當小腸所主的“液”系統出現問題時,不妨考慮以養老為代表的小腸經穴。養老所擅治的腰痛,不拘確切部位,但多伴有腰部沉重而僵,晨起板硬不靈活的癥狀,這是因為小腸氣化功能較差,津液生成不足,不夠滋養腰部肌肉,出現疼痛。針對這種腰痛,刺養老得氣,刺激量大,見效較快;而灸小腸俞也可以取效。這就是從腑功能入手的治療思路,與一般通用的分經治法不同。
再舉一個膀胱經腰痛疑難癥的例子。一般來說,對于疼痛區域明顯在膀胱經上的典型患者,刺攢竹與昆侖用擔法,令患者帶針活動腰部,療效就很好,這是“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應有之義。但有時就會遇到疑難情況:明明是典型的膀胱經腰痛,用此法治療卻無效、效差或效果不持久,這時就需要考慮一點,患者是否既有是動病(膀胱經外經病),也有所生病(膀胱腑所主的津液輸布過程出現問題)呢?如果確實如此,那么治療要取效,相應俞穴、募穴、下合穴必不可少。
治腰痛和其他肌肉疼痛還有一個要點,就是分清楚病痛所在的層面和環節。首先是確定其在五體(皮脈肉筋骨)中哪一層面,比如確定這是筋的疼痛。其次要分辨,疼痛是因為筋的先天不足,還是后天失養呢?如果是先天不足,當責之肝;后天失養,當責之津液的生產和輸布系統。可以說肝是筋的生產商,膀胱是筋的維修商。所謂“膀胱主筋”,指的就是在后天層面,膀胱負責輸布津液,濡養筋肉。而產生津的地方在大腸,產生液的則是小腸。
接下來再講講足陽明胃經。原文如下: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鼻根中,……入大趾間,出其端。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骭脛骨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胗與疹通,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沖、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余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虛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這里的是動病指的是胃經經氣病,雖然不完全體現在胃經所過的部位,但它們是調胃經的外經經氣就可以治的。而胃的所生病指的是血所生病,因為胃腑主血,胃功能失調,血系統就會出問題。盛、虛既指外經之氣,也指內腑之氣,察盛虛是通過脈象來辨別的。一般來說,痰多寒,血多熱,痰是津液不能流通而生,因此多為陰寒;而血中含有大量能量,因此血病多熱病,這個規律也體現在原文中胃的所生病上。
力-氣-勢針法調外經效果很快很好,但很多病已經涉及到了臟腑,氣血精津液等系統,只有下足功夫,提高認知水平和手法,才能調到該調的層面。隨著針法的深入,我們還會發現臟腑之氣、內經之氣和外經之氣相互貫連的一些細微之處,使針灸調治的方法更加巧妙。
還是舉一個例子,列缺穴的應用。列缺是肺經上的絡穴,是肺、大腸兩經絡接的地方。同時列缺公認有治療頭項、咽喉疾病的效果,其中治咽喉疾病往往被解釋為利用全息。但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理解列缺在調整氣機中的作用。首先看刺激列缺的效果是屬升還是屬降?我們都知道,列缺是肺經與大腸經連通之處,因此它也間接連通了肺和大腸兩個臟腑。這兩個臟腑在人體中,一個位置最高,一個位置最低,因此列缺可以連通上下。肺與大腸分別開口于上竅(鼻孔)和下竅(肛門),因此列缺又能連通上下孔竅,更有助于疏通上下氣機。很容易看出,列缺所治的咽喉痛、頭痛,其病因是氣不能下降而反上沖。如果是清氣不升、氣陷之上部疼痛,則刺列缺無效甚或有害。
最后,我還是想強調一下針與藥各自的特性以及針藥結合的問題。無論外經、內腑、五體、五臟,都是人體這一個完整的系統中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互相連接、氣血互通的。臟腑病投射到外,會出現外經病、五體病;外經與五體受邪稽留日久,也會影響到臟腑。方藥從內調外,針灸從外調內,不同個體的五臟和經脈的敏感度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用針、用藥或針藥結合。
最近就有這樣一個病人,學過一些方藥,但是很怕針。他落枕之后不愿意扎針,自己開了桂枝湯、葛根湯等方劑,但吃了一個月也沒有效果,病情反而耽誤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的病確實只在外經,在膽經和膀胱經以及局部絡脈,而不在任何臟腑,所以吃藥作用很有限。而治療中只是刺了這兩條經,再用血罐排出了局部的瘀血,癥狀就基本解除了。后期用藥主要是補虛。所以說,在現實的臨床應用中,最重要的還是明察形勢、因勢利導。
講了一些專業的針灸理論知識有些難懂了
下面有我在正安給焦慮寶媽們講解肝郁的視頻
掃碼可看哈